永远的罗布泊
作者: 摄影: 发布人: 来源: 发布日期:2011-10-17 点击量:14800
手机模式
永远的罗布泊
——记潘引来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拍摄、考察纪实讲座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2011年10月10日下午4:30德育处邀请国家高级导演、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潘引来先生到我校做讲座。
潘引来先生参与导演了近百部影视作品,代表作有《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革命史题材的《红军东征》将于今年底隆重上演。潘导演此次讲座主要讲述他受中国西部开发促进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的邀请,参加《永远的罗布泊——开发与环保》电影公益广告拍摄活动,亲赴罗布泊的生死之行的过程和感受。
从签下生死状到走进罗布泊,从写下遗书到穿越了罗布泊,经历了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深刻的身心体验,潘导演以生动的讲述,深入的剖析,精炼的总结给同学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使同学们意识到关注环保,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使同学们感受到珍爱生命,珍爱自然资源,尤其水资源的意识应成为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行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会场上爆发出十几次热烈的长时间的掌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激动得围在潘导演身边,提问交流,请求签名。
温馨提示:在“讲座剪影”后附有我校德育处副主任陈晓君所写的一篇听后感,欢迎点击阅读。
活动剪影
德育处陈晓君副主任向同学们介绍潘引来导演
潘导演表达丰富
潘导演讲述生动
呼吁环保意识的树立
深受吸引,专心聆听
感触深,笔端动
引发共鸣,掌声雷动
潘导演向同学们深情致谢
掌声经久不息
潘导,请签名
永远的罗布泊
——潘引来导演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拍摄、考察纪实讲座听后感
陈晓君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潘引来先生,因为他的女儿在培才就读。初次谋面的交谈,得知潘先生居然是脍炙人口的电视剧《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吕洞宾》、《永远的忠诚》的导演。出于对影视作品创作的好奇,我们和潘导演的话题始终围绕着这个主题。
潘导演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笑声爽朗,一看就知道是个个性豪放的北方人。言谈间,潘导演表达生动,表情丰富,语言很有感染力。他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自然地流露于谈吐中。忽然,我的脑里一亮:自上学期起,德育处就开始邀请家长到校开办各类讲座,目的在于给这个八千学生的校园增添些许文化气息,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能够遇到潘导演,真是件幸运的事。学生普遍对影视话题的兴趣很大,如果能请潘导演来校做讲座,肯定会让孩子们很有收获的。于是,虽知潘导演难得休假,和妻女团聚的时间很有限,我还是向他表达了诚挚的邀请,也如我所料,他爽快地答应了。
潘导演和我商量,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讲述他为拍摄一个环保公益广告深入被称为 “死亡之海”的沙漠地带的经历和感受,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
经过了国庆七天的长假,学生们终于盼到了和著名导演零距离接触的时刻。当我介绍潘导演时,学生们以热烈的崇拜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好奇与激动。
潘导演讲述了他受中国西部开发促进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的邀请,参加《永远的罗布泊——开发与环保》电影公益广告拍摄、考察活动,亲赴罗布泊的生死之行的过程和感受。
罗布泊位于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起源于塔里木河,曾经是个美丽的湖泊,那里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那里曾经是拥有400多年历史的美丽的古楼兰国,种族繁衍,商贸繁荣,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主干通道。
然而,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于二十世纪20年代首次发现世外桃源般的罗布泊,到了二十世纪70年代这个仙境般的罗布泊竟从地球上渐渐地消失了!曾经的楼兰古国,今天的雅丹地貌。
如今的罗布泊,年降水量10mm,而年蒸发量3000mm以上,夏季地表气温高达78℃,空气温度50多摄氏度,“防沙卫士”胡杨树全部枯死,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沙尘暴肆虐。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罗布泊,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进入罗布泊,犹如进入了“死亡之海”。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失踪。
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许多人进了罗布泊,却都没有走出来!
为了唤起人们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意识,胸怀为国家和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情的崇高理想,潘引来导演一行人在与相关部门签下生死状后,毅然踏上了罗布泊的拍摄、考察之路。
刚进入罗布泊,怪事与危险接踵而至。尽管出发前全体人员都做了大量的物资准备和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正的困难和危险远比想象的要严竣得多。
首先是大水桶翻倒,漏掉很多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然后是卫星电话失灵,完全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一旦出现危险就只能自救;汽车陷入沙里时,必须挖出如一个篮球场般大的坑才能让汽车慢慢从里边爬出;最严重是向导迷路!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这被称为“陆地百慕大”的荒漠,一旦迷路,就象小船在大海中失去方向,海天一线,原路返回只是一种幻想,因为人一过,沙尘就会把原来的痕迹覆盖。
凭着一个理想,凭着一股勇气,凭着一种责任,凭着一个信念,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凭着互助的团队精神,这群壮士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摆脱了一次又一次的困境,终于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在夏季进入罗布泊中心无人区,并在中央树立起一块宣传环境保护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在未来的日子里,人类将拥有什么,许多还只是预测,然而,人类将失去什么,已是不争事实。
立碑成功令人振奋,学生们听得激动得掌声雷鸣,感受到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难得倒人类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而如何立起碑更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当时潘导演一行人带了水泥和砖,但拌水泥的水不够。他们每人每天只发三瓶水,在沙漠里,水,就是生命。一瓶水,在沙漠里可以活一天。但是,为了能够立起石碑,胜利完成此次考察和公益宣传活动,留下人类深入“死亡之海”罗布泊的历史见证,唤起人类的环保意识,潘导演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一瓶水倒在水泥上。随后,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这群环保志士,都拿出自己一瓶宝贵的水,庄重、神圣地倒在了水泥上……
凝视着潘导演脸上凝重的表情,我仿佛亲睹了那一刻的痛苦而高尚的抉择,感受到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勇于向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命极限挑战的无畏精神。那一刻,选择的是肉体的苦难,获取的则是心灵的自由。那一刻,我读懂了潘导演等志士的精神追求,也明白了他在石碑前留影时的感慨万千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渐进的人生: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转为平和,从狭隘渐入宽厚。山河永存,人类的探险精神不朽!
这支作为人类首支在七月深入“死亡之海”的拍摄队伍,用镜头记录了由于人类自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而导致的绿洲变沙漠的残酷结果,以此唤起人类的环保意识。从写下遗书到穿越了罗布泊,经历了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潘导演最后和同学们分享了他的三点深刻感悟:
第一,珍爱生命。生命意味着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面对任何困境险境,都要有活下来的坚强意念。同样重要的是,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
第二,善用水资源,珍惜地球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用水,珍惜每滴水,比如,没喝完的矿泉水不应随意扔掉。人类在发展自己时,不能肆意破坏大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就像罗布泊一样,曾经的“塞外江南”,现在却是高温、干旱、沙漠、风暴……
第三,树立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环保一课是我们人类急需学习的课程,只有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和方法,人类才能得到拯救自己灵魂的武器。
潘导演在报告接近尾声时,很动情地说:“同学们,穿越罗布泊后,有一种情感在我的心中慢慢复苏,并越来越强烈,那就是‘珍爱’。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珍爱每一滴水,珍爱每一片树叶,珍爱每一束善良的眼神,珍爱每一份自己的爱和他人的爱。”
会场里回荡经久不息的掌声,潘导演站起身,庄重地向同学们致了三次鞠躬礼,掌声依然雷动。一种共鸣,一种震撼,一种感动,流动在空气中。看到孩子们簇拥着潘导演,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题,举着本子请潘导演签名,还有学生蹲下身,把地上的碎纸屑捡起,我的眼眶不觉间湿润了,欣慰于此次活动的成功,更可预见潘导演穿越“死亡之海”的经历及其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对孩子们当前和未来人生深远的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少年时期,学校、班级如能经常给孩子们开展培育精神、震撼心灵的活动,就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只有直入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