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读后感评选结果

作者:   摄影:   发布人:   来源:   发布日期:2011-12-06   点击量:15043   手机模式
 
《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读后感评选结果
 
一等奖
语文科组:莫 捷、陈 捷、周文春
数学科组:鲍月平、陈红英、舒 
英语科组:樊红芳、范月娥、詹福艳
物理科组:霸有荣
化学科组:向 
政治科组:叶浩梅
历史科组:袁 
地理科组:丁艳君
生物科组:赵 
体育科组:李卫华
艺术科组:闵 
信息技术科组:罗晓丹
高中部:梁 斌、白赛玲、韦明珠
二等奖
语文科组:陈晓红、唐运芳、梁荣杰、劳秋丽、邹荣芳、谭晓明
数学科组:黄长华、陈 莹、姚 琳、麦 良、李春燕、蔡春桃
英语科组:陈诗意、蔡诗薇、黄小丽、朱雪盈、谢 红、钟小聪
物理科组:李耿强、杨 
化学科组:石夏燕、阳焱发
政治科组:田晓丹、杨 
历史科组:于晓静、王德军
地理科组:区翠翠、朱有来
生物科组:魏晓燕、许琳琦
体育科组:郑恩欣、陈超荣
艺术科组:陶思洋、王 
信息技术科组:苏木棉、王 
高中部:林秀妮、唐玉芳、方土花、何家婵、高 静、谢琦焕
 
三等奖
语文科组:冯 鹤、梁 燕、陈 璐、刘宝泽、李云飞、吴春江、
李莎莎、欧淑瑜、胡建华
数学科组:刘典枫、许丽平、张冉冉、黄小琳、肖海燕、李韶萍、
冼洁菁、魏艳梅、周 
英语科组:彭锦凤、楚利英、陈丽敏、文满容、陈丽平、陈传娣、
麦希妍、唐 丽、梁春明
物理科组:黄妃梅、莫艺玲 、谢 
化学科组:王佳瑜、刘冬梅、黄红三
政治科组:周 丽、李春艳、刘成林
历史科组:梁庆强、王雅琴、吴 
地理科组:杨轶忠、卢秋凤、谢 
生物科组: 温东玲、余丹丹、郭 
体育科组:周和海、王贻明、胡 
艺术科组:孙忠英、黄文豪、张新建
信息技术科组:陈帝松、胡 
高中部:洪丽琴、张国卫、范启英、李一航、韦 雾、陆 媛、
陈世东、张宏协、冯海燕
 
                                                                                                         湛江一中培才学校教导处
                                                                                                       2011-12
 

附:一等奖文章选登
 
让导语设计引领精彩课堂
——读《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有感
语文科组:莫 
 
一位颇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曾经和我说过:“每一天的备课,我都要花很细的心思去设计导语。导语设计得越精彩就越能吸引学生,学生的兴趣一提高,这堂课的收获也就越大,我呢也有成就感。”当时幼稚的我听了这话,认为他是小题大做,心想:几分钟的导语能有这么大的教学魅力?但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我慢慢体味出这名话的份量。而今,读了《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这本书,更让我觉得用导语设计紧扣学生的心弦是多么重要。绝妙的导入就是良好的开端,它意味着这堂课成功了一半。所以,作为老师,都应该学会用导语设计引领精彩课堂。
那么,什么是“导语设计”呢?所谓“导语设计”就是指老师在开始讲课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或新颖别致或精彩纷呈的开场白。其目的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目光吸引到课堂上,从而点亮他们探索知识的心灵之灯。虽然导语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但却是一种不简单的教学艺术。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应该怎样运用这一手段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下几种导入方式比较行之有效,列出和大家共享:
一、利用教学图片和图像激发学生的兴趣
导语设计是课堂开场白,并非单指语言上的设计。因此,老师可以先利用图片吸引学生的设计注意力,然后就图片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例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一课时,老师可从历史背景引入,渲染一种爱国氛围。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圆明园》片段,让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历史背景作简短的影评,由此引出雨果的信。或者展示一组“圆明园遗址”图片,让学生面对这惨遭蹂躏的残骸,诉说心中的痛恨,然后与雨果的痛恨融为一体。
当然,老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有趣的漫画,或展示真实的图片,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顺利把他们带入语文课堂中。
二、引入旧知识,温故知新
老师在导语设计上,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其在旧的认知结构上去发现、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可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我所了解的鲁迅先生”。学生演讲的话题可涉及以下几方面:我最喜欢鲁迅的文章;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鲁迅先生的孩提时代;有关鲁迅先生的诗句;鲁迅先生和他的老师;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等方面。通过不同侧面了解鲁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这种氛围里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
一、              采用问题,导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利用这种方法教学时,老师要深入挖掘课本,结合学生的兴趣,提出让他们关注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就可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导入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你们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来了,从“暗黄”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三、利用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利用形象的描述或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使他们一开始接触新课时,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共鸣,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奇妙的克隆》一文时,可这样激起学生的兴趣:我国多家媒体曾转载了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今年2月份夭折的10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选自2000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四、联系生活,导入课堂
教材本身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课本中有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是日常生活中所运用到的知识,老师可以在导语中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
例如:学习《背影》时,先播放电影《九香》片段,让学生想象:某小站,乡下老太太九香步履蹒跚上了进城的列车去探望儿女。列车一启动,她想起了数十年前的九香,一场雪暴夺去了丈夫的生命,年轻美丽的九香只剩下了倒塌的草房和五个儿女。以后,只有五个儿女和孤寂艰辛陪伴她挣扎。九香含辛茹苦供养着五个孩子上学,而每天她都以孩子的剩饭为食。一天,大儿子忘带书返回时,看到了母亲吃剩饭根儿的背影……
通过一段这样感人的导入,慢慢把学生拉入《背影》的氛围,细细体味父亲行动背后折射出的伟大父爱。
五、采用谜语,导入课堂
这种方式很灵活,可以用原来就有的谜语,也可以根据教材设计新的谜语。在猜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拉进了课堂内容中。
例如:学习《杜甫诗三首》时,可用猜谜的方式导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同学们,这两副对联中所指的人物是同一个人,他是谁呢?是的,他是杜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作。
总之,课堂的导语设计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才能不断地吸引学生,让他们爱上课堂。特级教师魏书生说地:“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我想,这一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读后感
湛江一中培才学校 陈红英
 
从我读书时期起就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于是当自己也从事数学的教学工作之后,我就在不断地探索并尝试着新的教学方式,试图改变学生们对于数学这一门学科的看法。数学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是老师的“独角戏”,学生机械化的接受。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这或许可用《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中的一段话做为解答:
“一节课上得好与坏,教学效果显著不显著,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是老师要有积极的、恰当的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引导艺术!”
在此我想从以下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而有时,营造好的课堂氛围只需在于我们教师的巧设妙问之中。特别是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常可以听到“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如此这般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其固然简洁,但却千篇一律,把可以营造氛围的机会给丢掉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其改为讲讲与这堂课内容有关的小故事,做做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我曾在上“正数与负数”时,利用“比比身高”这一小活动来引入新课:先是以中等身高的同学基准,提出“陈同学认为自己的个子长得挺高的,咱们班有谁敢与其‘较量’一下?”此话一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可见导入所用的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即可,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我们也当过学生,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未必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那么,一个好的导入,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项目学习——有任务地学习
所谓项目学习,就是通过学生制作某一个特定的“产品”或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来实施教育教学,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习惯、陶冶情操、学会合作。项目学习,实现了学科的渗透、知识的综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妨以陶行知先生“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作为理念,构建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项目课程”,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实施水平,全面促进学科教学的改革,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项目学习这一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例子并不难找,如以下的这一节课:
初三《概率》中一节“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中教学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了解在同样的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时,根据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所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上课时有个别学生显然对于利用频率来估计概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首先发难的是爱钻“牛角尖”的詹同学:“老师,我认为这种方法有问题。既然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那么它发生的频率又怎么会稳定在某一常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就讨论开了。
急性子的招同学立马拿着也跟嚷道:“是呀,可能不同的人在大量的重复试验后,所得到的数据不一样,那以谁的为准呢?”詹同学听完,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
 “这也是有可能的,……”同学小声地议论着。
那两个家伙确实是半路杀出的 “程咬金”。看着“乱哄哄”的课堂,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不需要管太多,看课本上的就行了呢?还是跟学生说个明白?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看到争得脸红耳赤的学生,我突然意识到我不仅仅是一名数学教师,我是一名教师,我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难道就是局限于听讲的范畴吗?开了锅的场面已经有点控制不住了,似乎有一种责任感驱使着我,还应该教会学生更多……我定下了神,顺水推舟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让学生们分组做了抛硬币的试验,亲身体验“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行性。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学给人们留下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寻找生活情景,利用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已把所学知识“完成”出来,学生才能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数学有趣且有用,真正从思维上、情感上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总而言之,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充满活力。
 
 
让学生爱上课堂
——读《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有感
湛江一中培才学校初三级数学组     舒勇
 
教书几年后,许多老师都会对自己的课堂形成思维定势,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缺乏新意,我对此感触颇深。特别是教过一个或两个循环之后,更是如此,恰逢今年暑假,学校教导处赠书《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如获至宝,细细读之,名师的教学技术之精湛、设计之巧妙、引导之艺术,更是让我再次感受到“教育就是一门艺术”。
下面谈谈我读完后的一些感想:
一、让我体会到了新课标下自主、合作的魅力。
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应主要体现出来。课堂上,老师并不只是谆谆教导,而是不住的让学生会燃起思维的火花。每一个教学的环节都关注到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与孩子们心灵沟通、情感交融,使学生们不再感受到枯燥乏味,而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给机会让学生思考,使课堂充满生机。
首先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每个学生都获取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合作交流,老师协调好交流进度和速度,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三、课堂上老师要有真诚的教学感情。
一个好的老师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赞美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些赞美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能使学生的人格变得健全。除了口头语言的激励,还有身势语,如:用眼神、拍拍肩膀、摸摸脑袋、甚至蹲下来等,这些动作,传达着老师的信任,也体现真诚的爱。我相信,这种身体力行的语言将比任何简单说教更有力。
、尊重所有学生、欣赏所有学生。
尊重所有学生、欣赏所有学生是师德的体现。老师在课堂上多表扬,关注学生面广,让每一个孩子听的明白,学有所获,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老师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给学生的每一个眼神、甚至对学生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发自内心的,就是通过这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爱、鼓励、赞赏。
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良好愿望。” 显然,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
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在一种自信、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去主动学习。
六、在课堂活动中感悟数学,增长智慧
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爱玩,好动是天性,充分利用数学活动、数学游戏对巩固新知有着明显的作用。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升华新知,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作为同行的我,要向他们学习,努力了解学生,紧扣教学目标,合理预设教学流程,充分利用资源上好课每堂课,使学生在德、智、体、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七、抓好任务型教学,让课堂更有实效。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尝试更好的将任务型教学贯穿课堂始终,趋向真实交际的教学活动设计。任务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语言。在任务型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互动的过程。
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尽力调动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资源进行任务分析,以达到解决某种交流问题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过硬基础功夫,以敏捷的思维、优美自然的教态、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组织整个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活跃而不失有序,任务设计合理,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将语言运用为言语技能的支持环境,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升华。
总的来说,我的感受是:教学的艺术重在引导,如何让孩子们在预设的情景下思考,轻松快乐地进入到学科的殿堂,这是我们都应该深入思考的,让你的学生们都心甘情愿甚至积极迫切地渴求着、汲取着知识,那我们就离名师不远了。
 
 
创建“甜品”课堂
英语科组   樊红芳
 
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创建“甜品”课堂是我们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也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甜品”课堂就是指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把抽象的知识条条转化为生动的生活趣味,既关注学生的情感,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传统的教学课堂转变为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海洋。
一、课堂教学整合的艺术。
1、课堂的趣味性与教学的目的性相结合。
就心理学而言,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优先对一定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而有趣味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课堂学生愿意上、乐于上。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轰动一时的《学习的革命》一书提倡把趣味性还给学习过程,提倡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的学习气氛。
英语新教材编写原则之一就是趣味性原则,“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其实在课堂上要做到趣味性并不难,上课聊聊天,东拉西扯,幽默幽默,课堂气氛也许就会活跃,学生觉得还不错,但一下课就发现什么也没学到。这是没有学习目的的趣味,为了趣味而趣味。
我们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如果见过一个陌生人,过后让我们说说这个人长的是什么样,穿的是什么衣服,我们大致都能说得出来。但若问他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是大耳还是小耳,就很难说清楚了。这是因为在见面观察前,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观察目的,所以事后也就不能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同样的道理,在课堂上缺乏明确目的的趣味,也许气氛很好但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只有把趣味性与目的性相结合起来的课堂,才能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效果。
2.趣味性授课与严肃性授课相结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完全决定学生一切并严格控制、监督学生行为的专制作风型教师,必然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严肃呆板、谨小慎微、依赖性强;而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互商互助、协调行动的民主作风型教师则能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但物极必反,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宽松与民主,会造成课堂的无序与混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趣味性授课与严肃性授课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严肃性是趣味性的严肃,趣味性是严肃性的趣味。
二.课堂教学对话与沟通的艺术。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要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已形成了共识。一个开放活泼的、学生乐意走进去的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求知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探求新的知识,课堂教学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如坐春风”的境界。以“引思”为核心的“八字”教学要求的实施,已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去年二月提出的“六进课堂”正适时地为新教材提供了新型课堂改革的契机,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它所提倡的正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新型课堂(微笑、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去接受新知识,其心态及精神兴奋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总是情绪饱满,充满活力,而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当学生答对时,我高兴地说:“Good. Yes. Ok. That's a good point.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Thank you.”学生说错了,我会微笑地说:“Try again. Don't worry.”学生觉得很难表达而想放弃时,我会热情鼓励:“Try your best.”在遇到难题时,我会拿出来让同学们讨论,各抒己见;在各种答案面前,由学生去寻找依据,探究比较,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微笑、尊重、宽容、民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感觉轻松自在,回答问题时无后顾之忧,课堂发言积极踊跃。 
三.课堂教学讲授的艺术。
英语的动词时态是学生难以驾驭的复杂概念。我初教时,采用图表和简笔画等直观教具,讲得很费力,效果不佳。后来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的情节,采用"关门"这个动作作为直观手段,边做边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一边去关门,一边说:
When class begins, we usually close the door.
I’m going to close the door.
I‘m closing the door.
I have closed the door.
Just now I closed the door.
I told you that I had closed the door.
I said I would go to close the door.
When I was closing the door, you watched me carefully.
表演之后,再叫学生反复操练,融行为和语言于一体。学生对中学教材中出现的八种主要时态,不再感到别扭了。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得津津有味,余味无穷。
四.教学应变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倾向性的差异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教育等的影响下形成的。仔细分析一下那些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的情况,就会发现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法排除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所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困难,重拾学习的信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潜在的成功期望的关键,也是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要求。
在教新单词时,要求学生在一、二分钟内记熟所学的新单词,然后听写。但学生基础不同,记忆的能力也有差别。于是,我提出三种不同的要求,基础好的同学记熟所学的单词,基础较好的同学记熟指定的一半,基础一般的同学记熟指定的三分之一;然后每组按层次分成三个小组,老师按小组分类提问进行积分比赛。可以通过抢答或个别提问的方式由老师读单词,学生口头拼写,或是老师讲出单词中文意思,学生读出生词;反之,老师读单词,学生讲出中文意思等形式进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自己的任务,即使成绩差的学生,只要努力也容易完成,有证明自己的机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我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能善于创建“甜品”课堂,每节课都能给学生一点新鲜的东西,就不但能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让学生“真”地爱上课堂
——读《名师高校课堂引导艺术》有感
范月娥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刚刚教完一年的我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是一门责任,还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摸索的艺术。这本书给我很大启发,让我知道不同的教书技能怎样才能更好地展现,这就是艺术。
一、     组织引导艺术。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知识储量越来越多,但是有些知识平时应用得比较少,因此在需要的时候不能融会贯通,我当学生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所以老师要有这种能力,帮学生掌握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有效复习。
1. 温故而知新法我们都知道,但是我常常是时间的把握不当,复习目的是什么?不要顾此失彼,因旧扰新,学生也会被老师搞得混淆不清。对此我学到了:利用类比法,建立知识框架,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最后一点如果操作好的话,学生会佩服老师各科知识都会融会贯通,如果操作不好的话,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牛头不对马嘴”。所以作为英语老师对各科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特别是中文,如果一个中国人中文不好,要想深入了解学好英语语言并把之传授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2. 任务型教学我的失误。
7A7B 一本书,我不知道做了多少个survey. 但是我始终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整个过程中,都是一起操作。不论基础好坏,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好的学生“吃不饱”,让坏的学生吃不了。所以要避免两点:第一、生搬硬套书本上的内容,忽略了实际生活。第二、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将任务绝对化。不然一节课,不仅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挫败感,也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挫败感。可以这样引导任务:
A.游戏引导: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曾今说:“生活中有件明智的事情,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坏事,就是精力涣散。
例如教8A unit2 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一个手指放在鼻子上,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报出的单词,迅速地移动手指,指出对应部分,逐步淘汰那些指错了的和反应慢的学生,然后对他们施加一点“小惩罚”, 如共同唱一首英文歌。
B.辩论:我觉得我做的不错,上7B第一课我就提出:Is it out to make a pen pal? 由于现在的微博,QQ的普及,再来上这一课,首先从标题入手就是不吸引人的。首先来下辩论再引出无论是微博还是QQ,都有来自不同世界的人。我们要了解别人,首先要知道来自哪里说什么语言,对此引出“Where does your pen pal come from?” 的句型。
注意:教师设计的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成就感,因此,每一项活动都必须要有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可是,想想我这一年来的教学,很多时候是为了完成任务,真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口语?未必,有时候就是草草收场。如果没有PPT?我上课会怎么过?想一下自己的失误之处,真的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了。
3. 难点和易点的把握不当。
我就有这种失误,有些东西,我真的不想再讲了。可是我还是一遍一遍讲。节奏没有把握好。简单的重复啰嗦。而复杂的却按着PPT草草带过。没有教学生好好地做好笔记,要给点时间给学生。
8A unit 5 Boys and girls, do you like music? This Sunday, there is a music party. Do you now who will come to the music party? Look at the screen.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ure, I’d love to. Sorry, I can’t….
控制教学节奏可以用语言、神、情、行、态变化来控制教学节奏。
老师的位置:是学生注意的焦点,是课堂注意的中心,老师的一个眼神。什么时候站在什么地方是要注意的。
语言:要用有魅力的语言,如我们初一级的陈传递老师。态势语言:细节动作就像烹调时候不可少的油盐酱醋的调料一样,要充分利用这些细节,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表达艺术。
感觉这一年来,我讲课就是讲得有点太快了。只是适合高水平的同学听课,其实我并不知道,有时候低水平的同学听不懂,高水平的学生也未必能够理解。因为在初中的我也曾经是高水平中的一员,但是有些在老师眼中比较幼稚的问题我还是会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弊端。所以教学节奏要有迟有缓。才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4. 做游戏的时候不要 out of control
记得在学7 A unit12 祈使句的时候。我让学生用 “Sam says” 的游戏,可是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全班同学都在参与,最后剩下的同学很High,不肯罢休,非要自己挣个冠军。搞得其他的同学没有事情做。
五个人扰乱了老师的讲课计划,这节课没有总结,也没有布置作业,相信很多人是不开心的。这节课,老师完全out of control
课堂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知识,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独立面对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提出一个问题:“游戏活动一定要照顾到所有学生吗?”我认为怎么可能,有些注定是照顾不到的。
5、巧用辩论
8B 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就可以用辩论,法庭上的辩论,曾记得有一个老师运用这个辩论恰到好处上了一堂丰富的示范课。辩论的本质源于博学、智慧、涵养、推理与口才。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辩”,甚至两个人就可以“辩”。但是课堂上的辩论并不等于真正的辩论赛。场面不要过于混乱,要注意辩论的话题要兴趣。
二、     情境引导艺术。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兴趣如果被调动起来,那么他的整堂课都会比较兴奋,思维也是较活跃,不但能够很好地配合老师讲课,还能够积极思考,把心思全部放在课堂中,积极地探索知识。而我们都用到了比如:图片、视频、复习、提问。我没有用到:谜语、联系生活、游戏导入等。
我的失误:在课堂上,我就是太着急否定学生,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首先要肯定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答案的勇气。
1.   不要让学生成为“考试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可以把实物教学搬上课堂。8A unit7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记得初二的唐饶老师把果汁机、水果等搬上课堂,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亲手做实验。亲自体验。当然这个是不错的。但是要注意有的学生会因为实物教学的影响而分心。所以要注重引导,在实物教学前提出要求与问题,为教学中打下基础,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后果。
2.   关于简笔画。
这是我要加强的项目。速写、漫画,不仅直观、形象,且具有独特的信息沟通作用,它可以省略诸多语言材料的感知过程,寥寥几笔就能够表现丰富的讯息。这需要我多多学习、多多练习。
3.   平时注意资料的收藏、到制作PPT时候好信手拈来。
这个我恐怕要向朱雪莹老师和叶主任学习了。只有平时的时候好好整理。才会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图片,课件,讲课的素材。
(1)             无论做什么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临时抱佛脚,而教学更是忌讳这一点,因为临时仓促的准备,总会因为时间紧急,导致效果欠佳。比如如果选择的图片不当,解析力度不够,就会造成老师讲课的力度不足。所以要建立图像、视频储备库。
(2)             选择图像时候,要注意与教材内容相关
(3)             注意图像的时代性。有些老师很懒,叫设计课件的时候,就把以前的课件搬上来,殊不知,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切要从实际出发。有一次,我用了去年的课件,有一个问题是 Tom was born in 1996. How old is he? 本来是15岁,可是PPT显示的是14岁。一个同学当场跳起来:“哦,老师用的是去年的课件。”让我无地自容。从这件事情之后,凡事课件我都做到亲力亲为,看是否适合我们班的学生,还有就是PPT上一定不要有错误。有一个错误,就会使老师的威信扫地。
(4)             多种图片运用,多多留意一下国家最新出版的教材图释,或者从报纸上收集一些图片,制成大图。
(5)             组织学生收集图像时候必须给他们清晰分工、设定明确问题。就像道具制作,我在7A的时候,叫学生自己制作了衣服、裙子、T-shirt等等。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制作的非常好。也可以制作日常用品等。数学老师李邵萍老师要求学生制作立体图形,学生们制作得非常好。足可见众人的力量是强大的。
(6)             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我没有做到的是:笑容满面地走上讲台,先放眼巡视全班学生一下,然后采用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始讲课。学生回答正确,给予学生大拇指,或者一个拥抱。
我的不良习惯需要改正:有时候会经常停顿,想想接下来应该讲什么、频率有点太快、有时候会将身体外泄或者向后仰,不能大笑、不能用手敲桌子或者对着学生指指点点。教师不应该在教室频繁走动,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认真听课。在走动时,脚步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明明知道要说的话会让学生起哄,那就最好不要说了。无谓的感叹。
三、     情绪引导艺术。
由于我们班后进生多,使得我很着急。“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 人人都会在乎自己的面子,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否重要、是否值得尊重与称道。新课改提出,老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欣赏他们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欣赏他们付出的努力,欣赏他们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在办公室,我总是和赖老师讨论13班的总总不是。可是没有什么效果,有的只是抱怨、和对班级的更加力不从心。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不懂赏识,不愿意赏识学生的老师,是很难融入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所以,没有实行赏识教育教学的老师应该尽快改进,不要总是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更不要处处挑剔、苛求学生,而应该多多给他们多一点欣赏与呵护;不要总是骂学生 “尾巴、完事、榆木疙瘩、害群之马”不要总是冷眼批评、讽刺、呵斥学生,否则学生会因此而丧失信心、减退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主动性,甚至会因为不喜欢老师而不认真听课。但是我总是有时候不切实际的表扬。所以表扬注意:
(1)             赏识学生的问题。我们班孙俊豪同学,他提出一个题目有两种理解。我当场表扬“孙俊豪可真是比老师还细心。”当场他举了一个Yeah的手势。
(2)             欣赏学生的创新。只要学生突破了一搬性的思维,而且能够自圆其说,老师就可以称之为创新,有“创意”、有想法。没有必要将学生的创新和成人世界的创新去相提并论。
(3)             对学生欣赏要真诚。
(4)             对学生的欣赏力要准确,我就缺乏这一点。
平常讲解小测试卷的时候我总是说考得不错,有进步。我没有着重强调哪里进步了?哪里不错。应该明确告诉他们: 如何进步了?什么提高了?今后应怎么样?这样学生才能会有目标地去争取更大的进步。
(5)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不分大小。
有的老师认为在课堂上找到答案、成绩进步、字迹工整,是学生分内的事情,因此不值得表扬。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许多在老师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学生看来可能就是“重如泰山”的事情。
(6)             多用建设性赏识,少用评价性赏识。
四、     思维引导艺术。
让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记得一位数学老师曾今说过: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而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为此我们尽量与生活相接轨。7A unit7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我就运用了simulated shopping 在班上开展模拟购物。确实是不错的。
五、     习惯引导艺术。
善用语调变化控制学生的思维:教学语言是一种较为科学、专业的特殊口语。也许过去的一年我更加把重心放在如何挖掘和分析教材、教法上,放在了研究教学语言的思想性、准确性、规范性、逻辑性、趣味性、启发性等方面上,而忽略了对教学语调,包括情感、音高、音质、语速、节奏等变化的探讨和研究上。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该急如奔马驰骋的时候,绝对不能像闲庭信步那样从容不怕;该振聋发聩的时候,就不能像小溪流水那样轻柔。讲到妙语佳境处,嘴角却没有浮现一抹会心的微笑;对学生启发诱导时候,眼神里流露着不耐烦;对学生批评教育时,表情却显出冷漠和厌恶……那么不管你的声音有多么好听悦耳,都不会起到良好的作用,都不会吸引学生一直关注你的课堂。
(1)             授课时候,老师要精神饱满进入角色。才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才能鼓舞学生的情绪。老师走进课堂时候,就应该把一切与教学无关的饱满的情绪、烦恼抛弃,应该全身心地进行课堂教学。
(2)             在讲课前每个科目,每节课内容,甚至每个环节的每一句话,用什么语调讲,老师都应该事先思考一下,甚至还可以演练一遍。
(3)             老师要事先对语调的练习,让自己的声音尽可能地适合学生听课,尽量不生硬。
2. 板书设计。
一年来由于培才的系统,有时候我会因为没有ppt而发怒,真是可笑至极。有时候我上课竟然不知道答案,真是忽悠学生。可是学生来不得半点忽悠。有的时候是一下子就会多媒体坏掉了。考验着老师的讲课能力和技巧。而板书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