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十年办学的回眸与展望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全校教职工开学大会上的专题发言

作者:郑建忠   摄影:无   发布人:苏木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7-08-25   点击量:18348   手机模式

培才人埋首用功,转眼间,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硕果满园香。回眸过去,展望未来,更使英姿勃发,再接再厉。从200723个教学班学生1200人教职工76人开始,到2017年拥有初高中、国际部、升大补习班学生近万教职工超过500人,我们实现了跨越式稳步发展,成绩裴然管理有效,引来学子争相报读。

我校2017年中考再掀波澜,全市前10名我校占5名,高分层大幅攀升再创新高,九科囊括湛江市单科第一,全校总分平均分高达728.3分,各单科平均分均在全市名列前茅。另外,一份在微信群流传的赤坎区中考成绩单上赫然看到全区前100名学生中培才有92人之多,今年中考在湛江一中减少招生人数156人,市区划线区域扩大到五区的大前提下,我校统招生上线人数为394人,占湛江一中市区统招生总人数的68%,加上指标生57人,今年我校共有451 人考取湛江一中。

今年高考,我校吴恒仕同学获得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北京工业大学、意大利国立美院六校联考的合格证,以文化497分术科600分(全国第13名)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录取。《湛江日报》(711日版)刊登了关于吴恒仕同学的报道,文中指出:“教育的力量就在于让学生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培才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发展特长,从善于加工转变到善于发现,让每个学生自主成长。只有与优秀者同行,才能更加优秀。正是培才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优秀的学生集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不断努力进步。”此报道一出,广大市民对培才学校的赞誉更添无数。吴恒仕的成功案例不仅能激励我校学子,也促使我思考“学校教育如何培养人造就人”这一问题,思考得到四个启示。

启示一: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吴恒仕认为:“画画讲究工匠精神,要认真画好每一幅画,就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 吴恒仕选择的这条路并不轻松,其中的辛苦付出甚至比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要多得多。在术科考试集训期间,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10点,除去中午一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全部时间都待在画室里画画,平均每天画150张速写小稿。直到最后冲刺阶段。甚至晚上10点到凌晨2点,他也一样继续在画室里练习。“沉下心、坐得住,有耐心,忍耐得了艰苦的环境,才有可能取得进步。”吴恒仕的领悟是在体验了高度专注十分用功后自然而生的感慨,这样的领悟足够鞭策他的同学和师长。老师们,尤其是青年教师们,若想要培养出像吴恒仕这样有代表性的学生,你付出的努力就要和学生付出的努力相匹配。

启示二: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美术专业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艺术修养、创造性思维,这些都是学画画的灵魂所在。仅有应试技巧、临考经验是不够的,更要专注于提高绘画技艺,兴趣优先,信念坚定,只有坚持下去才会看到进步。为学犹掘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快心到底,岂得见泉源乎?为学如此,做事业亦如此,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育生涯中,有的老师矢志不渝,成就名声,有的自我安慰,甘于平庸。

我们和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作为他们的教师,我们要坚定地助他们一臂之力,创造条件促动他们为了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而坚持努力,顺带我们自己也在教育事业上获得口碑。

启示三:谋其上者取其中,谋其中者取其下。

定位的准确,合理的期待,是成功的关键。倘若当初我们的班主任、指导老师等连想都不敢想,期待都不敢期待,则今日吴恒仕的突破是难以企及的。我们不仅敢想而且敢为,所以吴恒仕同学感恩母校,“感谢培才学校老师耐心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我得到全面细致的复习。学校专门为我进行“一对一”辅导,我取得的成绩与学校的付出分不开,非常感谢学校的精心培育。”

这一教育案例是眼光和智慧,目标与践行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能遇到良师是何其幸运的事情。因此,请在座各位成全学生,成为学生们的良师吧。有的老师化腐朽为神奇,不管什么班级到他手里总能妙手回春。我们从不同老师的工作态度和热忱程度,不难看出教育成效的必然性。良师总擅长于激励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一次又一次促进学生取得进步,既激励了自己又激励了学生,既感动了自己又感动了学生。

启示四: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眼界的开阔才能培养大气度。“多参观具有观赏价值的优秀建筑物、著名建筑物,多看大师的画作,作品呈现了画家个人气质。提高审美水平靠多看。”吴恒仕喜欢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这本杂志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还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杂志精心选取图片和大尺度的航拍片,遵循视觉规律,阅读可以感受中国地理自然景观之大美,有助于拓展想象的空间。拓宽眼界最重要的途径是行走和阅读,学校教育需要思考如何拓宽学生的知见。只有这样,学生的行事才不会狭隘偏执,才不至于将自己困于虚拟世界,才不至于仅仅满足感官享乐。

教育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十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足够我们反思。教师的自我发现、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培才学校的每分成绩均应该归功于一路相伴,共同成长,富于激情,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当更优秀,应当更执着,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呵护生命,理解成长的事业。立足当下,面向未来,践行坚持,研究反思,提升专业水平,成全学生成人成才。为此,我们要关注下面五个关键词。

一、发现

我们遇到的每位学生,都是家庭长期培养的结果,我们并不了解每位孩子的原生家庭,也不十分了解学生本人的特长习性。每位老师都需要拥有一双慧眼,一双发现星星的慧眼。这双专业的慧眼饱含教育的理论高度与实践的经验提升。作为校长,我也以在草根教师中发现教育明星为工作要务,在闲聊中听见老师的生活,在课堂的“田间地头”看见老师的工作,在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中体会老师的品行。为老师的成长创造机会,提供学习的机会、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展示发言的机会。过往我通过“月度人物”、“升旗仪式发言”、各种会议发言、工作室建设、班主任能力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方式培养发现教师,其实方式还可以有更多。例如,以微信公众平台的方式推送一些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的草根故事,推送学生的成长故事,甚至推送优秀家长的育儿故事……

二、课堂

课堂是我们的田野,学校的发展需要倡导“教育农人”的意识。深度扎根、深度描绘、深度思考关于课堂的一切,在作物生长的周期时间充足后,自然会结出学生们成长的果实。把两条腿深深扎到课堂的“泥巴”里的人,需要每天深入课堂感受生命的生长节律:不同的生命,其成长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有时对这株作物除除草,对那株作物捉捉虫,有时考虑作物的顶端优势,使其更茁壮成长,有时考虑作物的向阳性,为其注入精神营养。培养作物发达的根部,使其根深叶茂,这个过程是艰苦的甚至是枯燥的,根的长度往往是作物在地上部分的几倍,“教育农人”们付出的努力往往也是成果能看见部分的几倍,但是这不影响扎根的愿望。学生一旦具备发达的“深根”,就可以主动汲取成长的各种养分。这些作物需要和煦的阳光,而不是粗暴的曝晒或者冷漠的干旱,更不是简单的拔除清理。以榜样为光,以励志为正能量,使精神充盈丰实,积聚成长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当作物主动沐浴阳光,自觉成长时,自然花开有时,结果有节。

既然是深耕细作,自然要研究方法技巧、投入产出效益平衡、物种多样种属丰富。对“高效课堂研究”、“课堂多元理解”、“经验提炼提升”的研究需要我们更关注量化研究的方法,对课堂基本流程做更合理的梳理。理论指导广度遍及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学科专业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透视理解具体的课堂现象,将经验提炼升华。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两百本书。”没有阅读的学校不是学校,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根基。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其如同喝水吃饭一样平常。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分享阅读,并用朗诵、表演、写作等方式分享自己阅读的体会喜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鼓励教师阅读专业文献。我希望借助课题研究营造全校的阅读氛围。上学期我们邀请岭南师范学院王林发教授做“研究型教师”的系列专题课程教学,老师们非常积极响应并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学习。我尽最大的努力为老师们创造学习的机会,但是学习始终离不开专业阅读。王林发教授感慨中学可以为老师们提供“中国期刊网”的学校屈指可数,希望老师们物尽其用。对于专业文献的阅读,老师们应该从陌生艰涩开始,到能懂熟悉,再到津津有味。

四、写作

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写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如何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转化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效益,唯有依靠教师专业写作,持之以恒地写作积累。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等。原生态的记录记下的不仅仅是文字,收获的是专业发展,是教育智慧、教育幸福。要写得精彩,就要教得精彩,还要活得精彩。行百里者半九十,成果和奇迹属于最终能经年累月地坚持的人。一个能在自身专业上坚持的老师,一定能以水滴石穿的行动感召力影响他的学生。话说老师们的各种“打卡”如跑步打卡、阅读打卡、早睡打卡、学英语打卡、做瑜伽打卡最后都败给借口。放下手机拿起纸笔,坚持写作,无论速度,没有检查,全凭个人毅力。及时的总结、提升、创新、使萌芽的生长更快,使朦胧的越发清楚,使暂时的变得久远。

五、创新

“互联网+”的时代必然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人际交流的形式。它更便于把无法向学生展示的微观环境、抽象知识、长时变化等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我们利用暑假的时间更新了初二年级的教学平台,建成两个云录播室。希望硬件的改变为老师们带来更多的冲击和鼓励,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达到更高效教学的目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学习带来不少变化,面对海量的教学资源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作出筛选、消化、吸收、内化。由于学习资源的丰富,方式的多元,学校的围墙将不再成为“围墙”,学习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行动。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

一个人不能总处于外在的压力和要求下,必须要找到自我成长的途径,才能够有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荀子《劝学》篇云:“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老师们,我们一起努力吧,共同建设属于培才学校的第二个十年。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