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比惩罚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者:   摄影:   发布人:吴东梅   来源:转载其他   发布日期:2017-12-29   点击量:13751   手机模式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如果孩子犯错了,该怎么样教育孩子?

这是个非常困扰父母的问题。惩罚孩子,怕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有严厉的父母,实行棍棒教育,孩子要么变得更逆反,要么变得懦弱。如果宽容孩子,孩子下次又犯错误怎么办?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犯错了,也没有惩罚,越来越任性怎么办?

惩罚还是不惩罚?

也许,我们可以从惩罚的目的来看看,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帮助孩子。当孩子犯错,父母惩罚孩子,的确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因为惩罚,特别是体罚,会让孩子因为害怕而不敢犯错。但是,当父母惩罚孩子的时候,孩子心中的情绪会无法释放。孩子内心会产生愤怒、害怕、紧张等等。当孩子内心对父母有各种情绪的时候,他们是不大容易听得进父母的话。

惩罚,只是在行为上暂时约束了孩子。但是,在意识上,孩子并没有认识到行为的错误。人的行为总会受到情感的驱使,孩子仍然可能去做导致犯错的事情。比如,有的孩子会偷东西,偷同伴的玩具,或是偷家里的钱。打了骂了,依然如此。为什么?

我们只是去约束了孩子的行为,却没有去看到孩子犯错背后的动机。当你知道自己孩子偷钱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如果偷的钱已经花掉了,你又会怎么做?打骂和训斥孩子,只会让孩子感到不安,更会激起孩子的羞耻感。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所以,了解孩子犯错行为背后的动机,比惩罚孩子的行为更重要。比如,对于偷钱的孩子,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果他需要钱,可以直接问父母要。如果钱已经花掉了,惩罚并不能拿回那些钱。我们可以和孩子探讨,如何对这件错误进行赔偿。我们需要更多的去了解,为什么孩子要去偷钱,是因为物质满足的不够,还是情感的缺失。而这么做的好处是,孩子不会受到害怕、羞耻、紧张等等情绪的困扰,另外,是给了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机会。

有个美国故事,说是个男孩,不知怎么的,搞到了禁用的烟花炮竹,就在一座桥边,开心的燃起烟火。

烟花灿烂的把警察也引来了,于是,警察就把这个男孩带回了警局。

因违反了禁令要罚款,但是这个孩子没钱呐,于是就回家找爸爸要。父亲问他,烟花是你放的吗?男孩战战兢兢的说是,然后等待着父亲的惩罚。

他的父亲说:罚款我先替你交上,但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还。

什么?竟然没有任何惩罚?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这笔钱还给父亲。

这个孩子长大后,当了美国的总统,他的名字叫里根。

这是里根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比惩罚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犯错的行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贪玩、情感或物质的缺失、情绪失控、过失行为等等。对待不同的错误,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措施,但基本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允许孩子的情绪,同时,限制错误的行为。

所以,面对孩子的错误的时候,我们需要处理的,不仅是孩子的行为,还有孩子的情绪。情绪得到了理解和疏导,行为就容易纠正和改变。

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也许会哭闹摔东西甚至打人。父母可以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同时清楚的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不可以的。

比如,当孩子打人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不可以打人,但是你现在很生气、难过、愤怒..,是吗?你可以告诉妈妈、可以哭、可以(这里,可以提供一些让孩子选择的,可替代性的事情或物品)。

当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理解的时候,孩子就更能够接受父母的意见。而且,让孩子在事情中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来源:人民教育)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