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告别无意义的比较,对“别人家小孩”说No!

作者:   摄影:   发布人:吴东梅   来源:转载其他   发布日期:2018-01-12   点击量:13882   手机模式

“隔壁家的小林这次考试排名第一。”“这次英语比赛kiki的得分比你高5分。”……不少为人父母者,经常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长此以往,不仅会增加亲子间的矛盾,还很容易使孩子的自信心坍塌。

有心理专家指出,父母间的爱比较行为是由于其自身自信心不够所导致,家长首先要学会自我修复自信心和焦虑情绪。

>>案例

家长陈女士说,自己以前长了双只看到“垃圾”的眼睛,和12岁的儿子经常发生矛盾,原因是她要求苛刻,总希望儿子的成绩能数一数二、音乐特长也顶尖,还要求孩子有礼貌、品行优秀等。为鞭策孩子,陈女士总在孩子的身上挑毛病,说孩子这也不如A同学好、那也不如B同学优秀。如此教导之下,儿子并没有越做越好,反而越来越叛逆,和陈女士之间产生了很多矛盾,这让陈女士痛苦不已。

“后来才发现自己存在问题,经常拿儿子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这对儿子来说十分不公平。”陈女士在心理专家的引导下,学会了用宽容的态度接纳儿子的缺点,母子之间紧张的关系一下子缓解了,儿子学习和练琴也比以前更勤奋了,成绩从二十多名进入了前十五名,连老师都表扬孩子。

>>专家分析

比较会激发孩子的潜能?不会!

“在我们接触的家长当中,很多父母存在着相同的问题——爱作比较,尤其是总爱拿自家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对比,产生这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自信心不够。一旦父母自信心不足,他们就很喜欢要求孩子做到最优秀,如果孩子没达到他们心目中的标准,他们还会觉得很愤怒,认为孩子做得不对,做得不好。”广东省心理学会咨询与治疗专委会常委于东辉说。

“明明孩子的学习成绩很不错了,但是妈妈总是指着隔壁家的同学对自己的儿子说,别人运动如何厉害,奥数成绩多么好……不断给孩子找错,要么说孩子这里不好,要么说孩子那里不好。”于东辉表示,家长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做到完美,担心自己一旦讲出表扬的话,孩子会沾沾自喜。于东辉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也不赞成这样的比较行为。

那适当、适时的作比较是否可以促进孩子的进步?不少人认为父母公平、合理地进行比较,能激发孩子一定的动力和潜能。于东辉并不认同此观点,他表示,现实生活中很多东西比较不了,比如说长得漂不漂亮,比如说71分和72分的成绩,这种比较没有任何意义。关键问题是,这样的比较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建议

1. 如真要比较,可引导孩子跟昨天的自己比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3个很重要的元素——爱、自信心、安全感。父母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一来容易伤害孩子,破坏其自信心;二来父母们也会变得越来越急躁。从内因来说,爱比较是因为家长们希望自己童年的梦想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这一代父母的父辈也经常拿他们跟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同样的教育模式被复制,家长们未能保持高度的觉醒。

 家长如果真的想要通过比较去引导孩子取得进步,可以让孩子学会跟昨天的自己比较,注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而不是光看结果。当孩子做出某种得到家长的表扬时,他慢慢就会知道怎么做是对的,良性循环之下,进步会越来越明显的。

2. 培养孩子的“平衡”能力

 如果周围的大人爱比较,总是说别人做得好而你没有做到,在这样有压力的情况下,孩子怎么做到令父母老师和自己都满意呢?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懂得何谓“外方内圆”,在自我需要和别人需要之间做到平衡,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平衡能力。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可以学习并锻炼这样的平衡能力,忍耐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比如,孩子想吃糖,一般情况下妈妈会说蛀牙不给吃,听话的孩子会压抑自己的需求不吵不闹,还有一种孩子会跟妈妈闹到底最后把糖吃到。第一种类型的小孩长大之后会变得不开心,幸福感不强;第二种类型的小孩长大后变得叛逆,不遵循社会规则;而聪明的孩子会在当下跟妈妈“谈判”,比如说“给我糖吃,我一定会刷牙”等类似的撒娇方式,既争取到自己的东西又让妈妈满意。

3. 家长要学会修复自身的焦虑情绪

 家长们总爱比较,一个重要原因是怕孩子被社会淘汰。家长自身的安全感都不够,所以才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去自我提醒和提醒孩子。

 如果孩子也拿自己的妈妈跟别人的妈妈做比较,提醒妈妈要像别人的妈妈一样温柔、有耐心,几个月下来,妈妈们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意识到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比起把压力转嫁给孩子,父母们更应该做的是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健康、正当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解决现有的问题。

文章来源|新浪教育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