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当抑郁症瞄上“青春期”!

作者:   摄影:   发布人:吴东梅   来源:转载其他   发布日期:2018-01-12   点击量:14118   手机模式

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柳叶刀》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其中抑郁障碍人群比重最大。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抑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全球最为流行的疾病之一。

    抑郁症这个困扰成年人的疾病正向青少年群体蔓延。据媒体报道,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里,毕业生中有40人被诊断为抑郁症,约占到该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

    提到“青少年抑郁症”,很多人往往会和青春期心理叛逆联系到一起。还有些人认为年纪轻轻的,怎么可能得抑郁症,就是闲的没事“想不开”、“矫情”、“作”。大家普遍对这一病症有太多的漠视和社会误解,鲜少从客观的医学角度来了解这一病症......

 

“年纪轻轻”,怎么就得抑郁症了?

抑郁症袭击“青春期”

>>案例

    孩子的世界应当是缤纷多姿的,充满欢笑和快乐,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总是郁郁寡欢。由于各种原因,有许多孩子时常被抑郁的情绪所侵袭,严重的就会成为抑郁症。

    高考临近,广东一对夫妇带着18岁的女儿走进某家精神心理咨询科主任医师的诊室。父亲一脸无奈地请医生帮个忙:“我们说她没有抑郁症,她不相信。请专家帮我们开导开导她,不要再装病啦。”原来,高三女生小文最近情绪波动较大,在备战高考的关键时刻,她却无心学习。小文的学习成绩一向不错,父亲对她有很高期许,开口相劝时,她却轻描淡写地说“没用的,我有抑郁症,我想死”。

    “年纪轻轻,怎么会有抑郁症?”父母认为女儿的表现是临场畏战,意志不够坚强,便把她领到心理医生面前,希望借助医生之口告诉小文她“不是抑郁症”。

    然而,医生跟小文细聊之下才知道,她并非在吓唬家人。前几天,她曾爬到天台,试图自杀。“她说,站在天台边,一只脚已经迈了出去,只是在最后一刻,突然想起父母中年丧女,晚年无人照顾会很悲惨,才把脚收回来。”经过心理咨询,小文依旧有自杀的念头,符合中度抑郁症的诊断,需要尽快入院治疗。然而,家长还在犹豫,不愿相信孩子得了抑郁症,也担心治疗会影响孩子参加高考。

>>专家意见

不要以为未成年人就不会得抑郁症。当孩子郁郁寡欢、无心向学,甚至嚷着“要自杀”时,家长务必要当真,别漏掉孩子发出的求救信息。

 

摘掉“有色眼镜”,正视抑郁症

爸妈:闹自杀是在“装病”

>>认识抑郁症

    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获悉,在春季抑郁症高发时,该院精神心理咨询科189张病床天天满员,病人平均需等候3~7天才能入院。据统计,住院病人近五成为12~18岁中学生。让人唏嘘的是,有些人向家长坦承有抑郁症,家长却不肯相信,认为孩子“意志薄弱”,闹自杀是在装病,以逃避学习压力。

    我们发现,家长对抑郁症常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的情绪低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说‘要死’是开玩笑,转眼间却目睹悲剧的发生。其实,中学生抑郁症频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抑郁症的先天遗传、青春期情绪剧烈波动、学业紧张,以及亲子关系不和谐等。

    长期以来,有些家长过于重视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让一些孩子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疏解。面对“青少年抑郁症”,有些父母难以接受,他们非但没有给子女提供应有的陪伴、慰藉与帮助,反而指责批评子女“想不开”“意志力不够坚强”,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的态度让会让孩子在抑郁症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像了解感冒一样认识抑郁症

    抑郁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现代社会对抑郁症的认识也日益充分,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误区。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抑郁情绪不是悲伤,而是缺乏愉悦体验),并不是有抑郁体验就是得了抑郁症。当我们面对挫折、失败等负性事件时,产生抑郁情绪是一种正常反应,一段时间后,我们经过调整是可以走出来的。只有长时间(持续两周)、无原因处于抑郁状态中,才可能是抑郁症。所以,有抑郁情绪不要紧张,但较长时间的抑郁体验是需要警惕的,应该向专业人员求助。

    抑郁症对患病者的影响绝不仅限于情绪,还可以体现在思维活动、意志行为和生理等方面。典型抑郁表现可以为“三低”:情绪低落、思维活动抑制、行为活动减少。抑郁症可以伴有生理不适体验,常见的有无原因的头部不适,胸闷等,但一般来说这些不适都无法找到生理疾病的客观依据。

    当前对抑郁症的治疗措施相比20年前已经有非常大的进步,总体而言,抑郁症是一种可以治疗且总体疗效还是很不错的疾病。通过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或者明显好转,但及时诊断、系统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作为非专业人士,如何面对抑郁症、抑郁症患者呢

首先,不要歧视,不应该从道德角度评价抑郁症状,如指责患者懒散、不思进取、不孝顺等,将疾病与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混为一谈

其次,表达真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但不应该是简单的安慰“没事的,坚持一下就好”“有人比你更不幸”等;做好陪伴和支持,陪伴中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充分沟通,家人、亲友的情感支持和帮助对于患者恢复自信、改善症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重视运动的作用,抑郁症患者往往因症状影响不愿参与运动,家人亲友的陪伴、鼓励在此时就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对于日益普遍的抑郁症,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像对待感冒一样,加以认识、了解和理解,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知郁、治郁”,避免抑郁症带来更多的恶果。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