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作者:   摄影:   发布人:刘倩倩   来源:转载其他   发布日期:2018-10-12   点击量:13731   手机模式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要在心理层面上多讲究原则和方法,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于幼儿,不科学的家庭教育甚至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作为父母,不仅要给孩子宽松的生活环境,无忧无虑的成长空间,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自立自强与自信的品格,让孩子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不贴标签、讲究情面

每个孩子都希望做个好孩子,并认为自己是好孩子,这是孩子奠定自尊和自信心的基石。父母不要随意给孩子贴“坏孩子”、“没用的东西”的标签。如果孩子出现不适宜的行为,父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与孩子本人一分为二地进行评价。例如,可以说“你这件事做得不对”、“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不能因为一件事否定孩子整个人:“你不是好孩子”、“你再这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些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不同的说法表达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前者表达的是父母不赞成孩子的行为,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好可以改进,下次做好就可以了;而后者让孩子内心感到失望和自卑,因为整个人被否定,不但没有改进行为的动力,还可能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因而效果适得其反。

当众批评孩子会有伤其自尊,但有时孩子偏偏不管不顾,经常当众做出令人尴尬的行为。如果这时不管教孩子,就显得家长对其过于放任,而管教孩子就得注意方式,讲究情面,尤其是不要在客人和小朋友面前批评孩子,这样会大大损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把孩子拉到一边说悄悄话,这可既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又指点教导了孩子。

二、允许抱怨和生气,正确归因

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抱怨、发牢骚,认为这没有教养。然而,总是不抱怨对孩子未必是好事。不抱怨的第一个含义是遇到所有事都不在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在真实生活中,我们成人都没有那么强大的精神力量让所有事情都不影响自己,何况是孩子呢?不抱怨、不生气,这对一个孩子来说要求太苛刻了。

如果某些需要发泄的时候,要求孩子不生气不抱怨,那么孩子只能将自己的不满压抑下去,努力装作不在意的样子。试想,能够时不时在父母面前安心发牢骚的孩子,和总是压抑自己、背地里生闷气的孩子,二者谁的心理健康程度、谁的自信程度更高一些呢?不抱怨的第二层含义是,不抱怨他人或环境,那么就只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遇到坏事或失败,就会总是进行内归因,而不考虑外因。常常归内因,常常自省,这是好事,也是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表现。不过如果事事都只考虑内因,被踩到脚、被淋雨、被抢劫……都是因为自己犯了错,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我真是个没用的人”的简单粗暴的结论,进入了自我厌恶的牢笼,如此怎能谈什么自信自爱呢?

三、鼓励孩子敢于担当,培养责任意识

米哈尔科夫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就应当学会不仅能让自己去做愿意做的事情,而且能强迫自己去做应当做的事情。”如果父母在早期教育阶段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那么这样的孩子将来大多数都能成才,能成功。因为孩子有较强的责任心,总有信念和动力要把事情干好。每一次任务的成功就使他经历了一次积极体验。积极体验不断积累,其自信心也在悄然增长。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明白和执行“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的信条。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首先应从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意识:学会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事情,养成自己拿主意的习惯。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尝试去做一件事,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责任感,也能培养他的独立性,孩子也因此得到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相信孩子,让孩子独立去做事。即使最终失败了,他也会从失败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果父母出于担心孩子干不好而一直忍不住在旁指点,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和方法去做,那么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将很难独立做事。而且这样会养成他缺乏责任感,老想依赖别人,推卸责任的个性。另外,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家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引导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独立思考和选择。

孩子的教育像是一场持久的战斗,只有坚持不懈方有收获。自信心的强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父母只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重方式,讲究原则,关注孩子,鼓励孩子,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勇敢地飞向他们自己的天空。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