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融合

——初一级家长会专题发言稿

作者:郑建忠   摄影:无   发布人:苏木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8-11-18   点击量:18902   手机模式

201889日,湛江市促进科教文化发展基金会在湛江市会展中心举行了2O18助学奖学颁奖大会,会上培才学校2015届初中毕业生,湛江一中2018届高中毕业生李欣怡代表24名清华、北大学子发言。2018高考李欣怡同学以670分的成绩考取全省文科第二名,湛江市文科状元,被清华大学文科试验班录取。欣怡在发言中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不会重来的似水年华。她感谢她的父母家人,一直作为她成长的最坚实的后盾。欣怡的发言中这样说道:他们从不给我压力,只给予我无限的鼓励。在精神最迷茫的时候,和父母的谈话总使我豁然开朗,坚定前行;在身体最疲惫的时候,妈妈的热汤让我重拾活力,倍感温暖;在缺乏锻炼的时候,爸爸的提醒让我又迈开步伐,强健体魄。家里满坑满谷的书籍,是他们对我无条件的经济支持;从理转文的艰难抉择,包含他们对我的精神鼓励。父母家里单位连轴转,要勤奋积极地工作,要照顾家里的老人,还要分出心思来留神一个随时可能遇到挫折的高三学生,这一年,我们不容易,他们更不容易。在这里,我想对所有的父母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我想对我的爸爸妈妈说:“很幸运成为你们的女儿,很希望,成为你们的骄傲。”

参加这次大会,还有另外一位考取清华大学的学生,他就是培才学校原2015届普通班的刘明俊同学,2018年在湛江一中考上清华大学。刘明俊回忆了当时从镇上一所小学来到培才的拘谨和不安,在许多培才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克服了生活和学习上的许多困难,迅速融入培才的大环境,开始了积极向上的培才生活。刘明俊同学感念培才学校里的书香气息和优良学风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培才是他遮风挡雨的另一个家。

明俊这样鼓励培才的学弟学妹们:努力的充实感和进步的成就使你看到希望。只有经历过那么多的磨难,才能完成自我的蜕变,品味到人生奋斗的真谛。请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作业和考试。作业和考试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真地完成作业,即使真的完成不了全部,所做的也要一丝不苟。积极面对每次考试,考后重点在反思,每次考试都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可以提升自我,逐渐形成良好的心态。

离开培才后,我才真切感受到母校的深刻影响。培才赋予的知识基础让我更轻松的衔接高中知识。在湛江一中,成绩优异的学生大多出自培才。在生活上、交际中,培才的学生更具有凝聚力和组织力。依靠培才的沉淀,我的高中生涯,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成绩。但面对高三的急剧变化,我也经历过困惑。高三的那段日子里,我想努力却没有努力的方向,想用力追赶却始终追赶不上。我变得有些失落和彷徨,仿佛即将遇见失败。万幸的是,在培才积淀的冷静和必胜的信念拯救了我。高三的下学期里,我紧跟学校安排,保持着顽强拼搏的小强心态,一步步地向梦想逼近。高考前夜,我睡得很安心,因为我没有愧对自己,愧对母校。我的骨子里早已融入培才血脉,我的每一个成绩都有着培才元素。 所以我衷心地感恩母校。在培才园里学到的东西,一定会受益终生。今天,我以培才为荣,明日培才以我为傲!

尊敬的各位家长,我以我校两位毕业生的发言作为引子,引出今天的聊天话题: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融合。这两位毕业生,一位毕业于普通班,一位毕业于双语班。他们的成长故事不同,行走路径却都一样:培才学校——湛江一中——清华大学。这两个孩子的成长回应了家长们为什么要把孩子送来培才这一命题。诚然,我们培才每个孩子个性不同,我们希望他们遵循各自的生命节律,成长为他们最好的自己。

因为对孩子充满热爱和期待,所以把孩子送来培才学校。可是期待这件事,深藏于心并化为理智的行动,这份期待便会美丽绽放。可如果这份期待变成焦虑。这就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会给学校班级管理添堵。开学初,学校东门每天都有很多初一家长,试图突破门卫把汤水和生活用品送去给孩子,没事也想看看孩子。家长们,倘若连孩子去学校这样短暂的分离都受不了,孩子如何成长?我们在很多家庭里看到,孩子在成长,家长却拒绝成长。

由期待演化而成的焦虑源,往更深一层考虑是过度保护,是对学业竞争残酷的假想。一些家长唯恐自己对孩子服务不周,考虑不到。个别家长还操心起班务安排等事宜:操心自己孩子的座位、防卫别家孩子对自家孩子的干扰、比较任课老师的战斗力和经验值……自己家的娃是无法换成别人的娃了,自己家的老师能否换成别人家的老师呢?以“给孩子最好的”为理由,试图代替、干预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各式各样的要求让班主任老师无所适从,班级的管理工作被越指导越忙乱。家校的不和谐、不信任、不支持、不同频,最后受伤害的一定是孩子。

日前读到《中国教育报》上的一则小文,大意是:有教无育,何谈教育?只教不养,何来教养?文中有几句让老师很锥心的话,家长朋友们也请听听:

孩子犯错了,请收起你的护犊之心,精心观察好好修剪。孩子总有瑕疵,但父母的眼睛都自带美图功能,你庇护得了一时,庇护不了一生啊!

不要在孩子面前对老师和学校说三道四,你所鄙薄的,孩子也不会敬畏。他在校园目空一切,老师很无力,你也没有辙。

别把老师放在一起比比比,学生有高低,老师有长短。学校无法为每个孩子配完美老师,好比你不会交给学校一个完美孩子。

莫要操心孩子座位的事儿了,没有任何一种排列能让所有人喜笑颜开,谁家的孩子都是宝贝,前后左右轮着坐吧!让老师多一点时间授课,比坐第几排更重要。

不要总是试图修改学校的制度,制度是为千万孩子周密制定,怎能因你轻易就改?再说了,一个学校若总是朝令夕改,培养的孩子也只能是散兵游勇。

读罢这则文章,我不禁在想,能被刊登到全国知名教育报刊的观点,应该是全国教育的热点问题吧。家长朋友们,上述的问题的确是让我们的班主任深感困扰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多希望让孩子知道边界和底线,多希望孩子能在集体生活中公平地成长。

我们的老师正在教育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不要有妨碍其他同学合理权利的行为,比如造成别的同学安全危机的行为;不要妨碍其他同学的学习诉求,协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眼中有别人,自己能反思,交往会体谅,人生得幸福。

面对焦虑的家长,台湾作家林清玄就孩子的培养认为,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让孩子拥有面对挫折的能力;拥有爱的能力,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认识生命的多元价值并理解生命;通过世界观的培养,认识到世界的广大及自己的渺小,弱化自己的痛苦,包容世界;学习了解自己,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孩子,重要的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林清玄先生自认为算是唤醒了内心种子的人,从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做作家,小学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一直坚持下来,现已出版了一百余本书。

从林清玄先生这里,我得到了启发: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的作用上有所不同,家庭教育给每个孩子奠定道德的种子,学校教育则给每个孩子储备一生积极向上的能力。孩子成长的能量来源用金字塔来打比方,最基层是父母的爱,第二层是好奇心,第三层是自信心,第四层是创新精神,我们尝试逐层分析。

一、孩子需要怎样的父母的爱?

孩子需要有效陪伴和行动指引。

父母从空间和心灵上陪伴孩子,跟孩子建立起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愿望,通过陪伴,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用心陪伴而非心不在焉地敷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言传身教,用行动引领孩子的成长,潜移默化而非仅用言语说教,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的,而是被影响和模仿而成的。多为孩子种善因,行善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您是一切的根源;试着成为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最亲密的伙伴、最慈爱的父母。

我认识一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工作再繁忙也抽时间陪孩子跑步;一些家长,为了儿女而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还有一些家长,很谦虚地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母亲,我校邀请专家开设《正面管教》等讲座场场爆满……父母的学习能力和视野是培养优秀孩子的重要因素。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随着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不断校正自己的教育观,帮助孩子走好自己的路。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二、孩子的好奇心去哪里了?

孩子的好奇心消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修剪中。每个家庭都希望培养出学霸,探索好奇是浪费时间的,孩子们没有好奇的时间成本。许多家长陷进对补习班的纠结中(姑且不说价钱)。于是任课教师发现:课堂上不听课的孩子课后参加多个补习班;基础薄弱的孩子在外面学习着竞赛课程;经过补习这科提升了那科退步了。老师设计的探索活动,孩子着急着让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结论,以便刷题。成年人先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还孩子以必要的闲暇,保护孩子探索的好奇心和专注力。帮助孩子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葆有好奇心。

三、自信心如何培养?

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课堂,释放孩子的能量,给以机会,让孩子们有足够的胆量将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自信,来自于战胜困难和走过失败。在课堂上,孩子需要组织语言表达思想,需要向同伴学习合作分享,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赏识大家共同进步。我们期待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开放的心态、对生活充满热情、面对未知的勇气等。在任何场所、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有效的学习,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成为保持着无限可能的终身学习者。

四、怎样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我们通过科技文化活动、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等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既遵循规律又不墨守成规,改革创新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希望在学生教育问题上,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上,家校相互配合,增进融合,形成合力。

一份很有意思的数据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思考。从2013年的5000份招聘信息中统计出了几个出现频率最高的企业招聘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熟练使用office、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到了20173月,纳斯达克市值最高的几家公司招聘信息中最常出现的招聘要求是:批判性思维、学习灵活性、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我们发现,社会对人的评价方式发生了微妙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要保持自我学习能力,打破学习的边界。正如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所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孩子在环境中教育他自己,父母和老师只是孩子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最好的环境,相信孩子可以教育自己、协调自己的命运。”

五、关于开展多元评价的尝试

社会正在多维度、多角度地评价一个人。比如,透过一个人的社交账号,根据他在虚拟世界留下的任何痕迹,可以分析这个人的性别、家庭关系、消费模型、阅读偏好、社交活动,甚至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癖好等。

社会变革推动着学习方式的改变,学校必须对学习者的评价方式做出相应的改变。目前,我们已自主研发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通过评价引导孩子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在日常情境中来评价学生的行为。从体质、思维品质、兴趣爱好、学识、才能、性情、人际交往、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若干方面去描述一个学生的素质。

从课堂与课外学习,跨学校、社区与文化学习经历,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学习、活动过程记录与作品、课外阅读书目等不同维度去收集素材的评价框架。形成一个开放的评价体系,赋予学生、学校在评价项目、内容上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以最能够展示自己个性、潜能的方式展示自己。如,某生对参加公益演出活动的经历与表现进行详细的描述,反映出来的不只是一定的艺术素养,可能还与其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学习兴趣、心理健康水平、团队精神相关联。

做好学生成长记录。经历意味着做了什么及持续的时间长短。如,参加团队活动中,学生扮演的角色、经历的过程、表现出的才能、完成的任务。但综合素质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与众不同的成长。如同样是生物学习,作为生物科代表的甲同学,成为了协助生物老师完成生物作业本收发的助手;乙同学自己设计,完成某项生物实验;丙同学写了不少动物观察日记。这些不同的学习表现,反映出不同的学习倾向,是综合素质评价应当努力揭示的。

美国一些大学的“入学申请”,要求学生以自身的言语、500字左右的短文呈现自己,“告诉我们一个深刻影响你的人”,“告诉我们一件事或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帮助你明确了你的价值观或改变了你对世界的看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握行动的意向。而组织面试,内容之一是了解有关行为动机是什么。评价的过程主要是学生自我观察分析与自我评价及相互交流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评定,尤其是学生的内在体会。

过去一年,我们学校自行研发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含有五大方块: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利于观察、记录、分析学生的成长过程,发现和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指向生长性评价。让我校教育教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习成绩,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而非仅仅某一时段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生命质量、展现学生特长而非对学生进行筛选评价。在201627班尝试运行后,在2017级全面铺开,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系统,朝着科学、高效、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不断优化。

学生德育量化管理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进行的科学组织、协调和有效控制,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建立德育量化系统是为了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记录,方便管理;同时可以让班主任、老师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轻松地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省去班主任为了统计、记录而花费的大量时间。我校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大势,方便家长查询信息,研发了“掌上培才”。我们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关注学生发展的轨迹和潜质。

成长是非线性的,经历及其表现或积极或消极,尤其是成长期间的学生,不乏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有时甚至是不光彩的人生经历。对此,成长记录更应具备真实性和意义性,通过得当处理可使其在成长中起着积极而有意义的影响。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诚实守信、宽容谦让、关爱他人、热心公益、整洁卫生、举止文明、爱护公物;懂规矩、懂约束、懂责任,不是非,守原则等,这将成为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孩子与人为善定然得到多助。父母的教育素养决定着孩子的精神高度,父母的人生态度非常重要。你怎样,孩子就怎样;你成长,孩子就成长;你发展,孩子就发展;你幸福,孩子就快乐。家长通过改变自己,从而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真正成熟的父母,不贩卖焦虑,也不乱灌鸡汤,因为他们明白“成功”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遇见不同的自己。选择不同的道路,注定会有不同的结果,彼此都优秀起来,我们努力成为孩子优秀的同行者。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