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知否?知否?应是教育为首

——从电视剧《知否》引发的几点教育思考

作者:郑建忠   摄影:无   发布人:苏木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9-02-16   点击量:18369   手机模式

教师的生命力不仅来自事业的满足感,更来自于生活的丰富多彩。假期最难得的是可以更专注地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男教职员工更专注于做一个好儿子、好爸爸、好丈夫;女教职员工更投入地做一个好女儿、好母亲、好妻子。大家趁着寒假难得的时间享受了亲情、友情、爱情、乡情……享受天伦,享受阳光,享受运动,享受艺术,享受愉快旅程等等。趁着过年,大家是各种的聚会:家族聚、师生聚、同学聚、玩伴聚、闺蜜聚、兄弟聚……我快乐着大家的快乐,幸福着大家的幸福。

会享受生活的教师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才会还给学生美的生活。如同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中所写的“草木虫鱼、四方食事、人间烟火”,平平淡淡却温情脉脉。生活的烟火气息在热爱生活的人那里,每一细处都是彼此间的细腻关照。懂得生活的老师才会真诚地呵护学生的纯真性情,才会成就学生饱满的生命,使教育充满温度。

我的寒假也过得十分舒心,除保证了充足的休息,还能不受打扰地阅读。偶尔还看看电视剧,那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看得我非常惊讶。很多人将它归结为“宅斗剧”,也有不少人说它是“爱情剧”,然而,官宦家庭女子盛明兰的奋斗故事,其实更是一部大型家庭教育片。盛家认为儿女要读书明理、待人处世需礼仪周全,故此请了宫里的女官孔嬷嬷教导女儿礼仪。过去与现在的教育理念有所不同,过去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包括“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射主要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则指驾驭战车技术的训练;书则包括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书写教育、典籍教育;数是算数的教育。我国古代课程覆盖了今天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内容。

这部《知否》让我感悟到关于家族繁盛、子女教育、传统文化、古今教育之异同等内涵。孔嬷嬷强调“同气连枝、共荣共损”,主张一个家族的繁盛需要的是兄弟姐妹齐心协力。暗含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和集体意识,渗透中国人的大局观、懂扶持的智慧。对于为人父母,她强调“一碗水端平才家宅安宁”,这是不可忽视的持家之道。所谓家和万事兴,平等对待所有孩子是古往今来父母的必修课,亦是达到家庭幸福的智慧。这位孔嬷嬷执教时间不长,却对盛家女儿的性情行事了如指掌。尽管了然于心,却知而不言,直到事情当说必说的时候,才请来家长开诚布公,对于“如兰和墨兰的直接冲突,明兰劝架”一事强调不能混淆是非、不分道统,提到凡事讲一个“理”字。孔嬷嬷进行了一番有理有据、言简意赅的分析,每句话语均直指重点,让人心服口服。

电视剧的剧情却刺激我去思考一些和教育相关的问题。

1.关于对抄写《香约》的思考

姑娘们犯下的错误,孔嬷嬷让她们抄写《香约》,我很好奇这《香约》是什么?一说是“香约”真名不是《香约》,它是指明崇祯年代一本集中国香文化之大成的经典巨作《香乘》,被编剧从明朝“借用”穿越回宋朝并化名为《香约》。还有一说是原著里姑娘被罚抄《女则》,隐喻古代大家闺秀要学习的女四书:《女论语》、《女诫》、《女范捷录》、《内训》。这些女子教本教人持家和睦﹑勤俭﹑慈幼及用道德榜样感染人的教育方法等。

传统教育对于礼仪处世、立德修身的重视在一切学习之首,在倡导“文化自信”的当下有特别的意义。古代对学生的教育由意而行、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把人的综合素养体系看成一棵大树,是由根源、脉络、躯干、枝叶、花果组成的一个有机生命系统,根源就是家庭伦理教育的孝悌之道,落实好家庭伦理教育的根,学生才会有动力爱自己、爱他人、爱国家并因此形成能力和责任。培育伦理精神,道德脉络才会畅通,道德躯干才会傲然挺立,德、智、情、意贯通才能枝繁叶茂,花果累累。

2.关于对孔嬷嬷教育方法的思考

“姑娘们大了,有些是非却得辨一辨”。对此,王氏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不过是小姐妹间吵架罢了;盛紘则觉得女儿们丢了盛家的脸面,言称:“不知礼数,胡言乱语,与那粗俗村姑何异,有何脸面做盛家后人,还好你们是姑娘家,这要是儿子,将来免不了要争家夺产的,岂不即刻便是兄弟阋墙之祸”。

孔嬷嬷要责罚几个姑娘,先叫丫鬟准备好蒲团放在地上,毫不含糊地罚姑娘们下跪,却保护她们的膝盖不受冻受伤。嬷嬷先让每个女孩都分说分说自己错在何处,听完了每个人的话再逐一深入分析。处事沉稳清晰,不咄咄逼人,却令刁蛮之人也不得不口服心服,一切善言的狡辩在她那里都清澈如水。

细节处见功夫,我看到一位老师的有理有据,看到教育的目的在于明理而非责罚。嬷嬷让几位家长当即知道子女的管教需公平、要看到教育子女和睦的必要性、要知道共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批评教育子女是基于事情本身,而非出于维护家族面子、一味以孩子还小为理由忽略孩子的错误、甚至顾忌孩子的后台而失之偏颇。透过事情的表现看本质,不因孩子的学业表现做判断。公平公正,大快人心。

纵观日常的教育工作,我觉得把握学生的症结十分重要。教育一定要建立在与学生的人格对等的关系基础之上。否则,我们只是和学生练习如何“防守反击、辩驳口舌”,一来二去,学生非但不能主动反思,从而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还练就了一身对付教师管教的本领。

从多角度研究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变被动的说服教育为主动地提供帮助。反复品读《论语》里孔子的三段话,我受到一些启发。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里仁》)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

孔子对知人的论述启发我们至少可以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观过知仁(人)”、“听言观行”五个角度研究学生。

“视其所以”指首先应分析他跟什么人交往,对学生进行交往水平分析,根据其交往圈的特点判断问题的性质,探索教育对策。

“观其所由”即考察他的经历,既看当前的表现,也要看过去的表现。不能根据学生最近的表现就对学生做出品行判断。有些教师一发现学生出现问题即严厉训斥,造成师生间产生隔膜,久久难以修补。对于特别有个性的学生,不能抓住他们的小辫子不放,而要看到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偏爱优等生,将优等生存在的问题缩小,也是不公允的。

“察其所安”,对学生进行爱好分析,在教育工作中扬长避短,长善救失。了解学生要看学生行事的动机是什么。对于“行为好,动机有问题”的,教师要让学生适可而止,不能一味“以成败论英雄”。对于“事做得不好,但动机好”的,教师要肯定其动机并指导其方法,让学生主动改正缺点。

“观过知仁(人)”说明什么人犯什么样的错误,有规律可循。看人可以从正面看,也可以从反面看。有的错误是不能原谅的,因为动机有问题;有的错误需要宽容,因为动机良善。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要做细致的观察、分析,从他的过错中深入认识他的品质,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因势利导,使学生不再犯错,并促进其道德品质跨越式的提升。

“听言观行”就是既要听学生诉说,又要注意看他的所作所为,考察他的秉性习惯。能不能做到听言观行,取决于教师的修养水平。如果教师主观,那么他听到的就可能全是自己想听到的,而自己不想听到的就一概都听不到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原事实本身,要有公平而不急于做判断的耐心。“所爱应知其恶,所憎应知其善。”不冤枉一个后进生,也不谬奖一个“优等生”。学生们都希望老师能不偏袒、不纵容、不武断。

3.关于对兄弟手足相互关照的思考

剧中有几段话,仔细品味,很有道理。

墨兰道:“都是我不懂事,我原想着孔嬷嬷难得来,想要多学些东西,给爹爹争光,给家人长脸面,没想竟惹的姐姐妹妹不快,都是我的错……”孔嬷嬷闻言道:“四姑娘,你为人聪明伶俐,说话处事周全,可我今日还是要劝你一句,莫要仗着几分聪明,把别人都当傻子了;须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你有两错,一是言错,与姊妹拌嘴,一句不合,便开口要死要活的做撒泼状”“第二是心里念头不好,你口口声声想学东西,想为家人争光长脸,难道盛府里只有你一个姑娘?难道只有你长脸了,盛府才算有光彩?那你的姐妹们呢,她们就不用学东西长脸?”孔嬷嬷又道:“四姑娘,我知道你素来拔尖,可各人有个人的缘法。今日之事看似姐妹挑的头,实则你大有干系,这十几日你处处争强好胜,事事抢头,一有不如意,便哭天抹泪,这般作为,可念得半点姐妹情分,念的半丝父亲恩情?”

盛紘觉得明兰可怜,忍不住为她求情,孔嬷嬷铁面无私,摇头道:“不成,若单饶了她,下次岂非助长了哥儿姐儿置身事外的风气,将来手足有事,都隔岸观火了如何办?非罚不可;今日明兰这顿板子,就是让几个姐儿都明白什么叫做一家人!”“我今日告诉你一个道理,一家子的兄弟姐妹,同气连枝,共荣共损,即便你一个人没有错,但是你姐姐都错了,你没错也错”。

“须知一个家族要繁盛,必得兄弟姐妹齐心协力才是,往往许多大家族都是从里头败起来的”。“人生在世几十年,若亲眷不能克己复礼,携手共度,眼下的经营终究是梦里黄粱。”

虽说这是家庭生活的一个细节描写,但在我看来,我作为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觉得同事间就是兄弟手足。有时,我闻听一些老师,为了使自己任教的学科,任教的班级成绩更加出众而忽略了其他科任老师的教学需要,心里缺乏了团队合作的概念。有时,我也闻听一些老师,为了照顾好自己的小利益而忽略了学校工作,把时间更多地投入到第二职业上。家长对此评价口碑不佳却不是直指某某老师,而是指“该校老师”。本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家庭,可是并非人人都能捍卫这所学校声誉的来之不易。有些老师,年龄稍长,本应引领着后面的年轻人有所作为,可非但没有,还常常为自己的隐性怠工找理由。一些年轻老师本该锐意进取,却也有样学样,专业积累不足却总觉得收入太少……作为大家庭的家长,的确应该就一些具体事实展开问辨。让大家都清楚,各人有各人的职责,人人都是学校的名片。

4.关于对批评教育的思考

诚然,很多时候我们担心批评教育会恶化师生关系,甚至引发冲突;担心学生承受不了批评而做出极端行为,导致家长维权,老师无处申辩。事实上,导致教师产生顾虑的现实案例的确层出不穷。深思之下,我认为批评教育并非洪水猛兽,有理、有据、有节、有法、有情、有度,学生理解、家长明白,为何不可施以批评教育?

我记得,《论语》中有多个例子记录孔子是如何赏识和批评他的弟子的。

1)孔子批评颜渊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

颜渊是孔子品学第一的学生,孔子责备颜渊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教学,缺乏独立思考精神,不能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相长的理想。

2)孔子批评宰予

《公冶长》记载: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宰予能言善辩,性情顽皮,懒散自由,爱自作主张,专喜给孔子提刁钻的问题。有一天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非常生气,爱之深,责之切。孔子虽然严厉地批评过宰予,但依然爱护这个有点另类的学生。批评教育和赏识教育本是教育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因为每个学生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又不可能没有优点。优点需要赏识,使其优上加优;错误需要批评,使其不致再犯。宰予白天睡觉只是一个导火线,他过往表现还有更严重的错误,孔子“听其言而观其行”,觉得不能再宽容了,言行不一必须给以严厉的批评教育。孔子批评“宰予昼寝”告诉我们,教育中的宽容是有底线的,如果一味地宽容,就是放纵,就是对学生的成长不负责任,也是教育“缺钙”的表现。

3)孔子批评子贡

子贡是孔子门下有名的优等生,为人聪明能干,还是商业天才。孔子曾以“达”许之,并称赞他“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子贡也有聪明学生常有的缺点,比如,随便乱说,好“方人”,即“谤人”。喜欢言人之恶,不符合孔子“己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宪问》记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喜欢嘲讽别人。孔子批评他道:“子贡啊,你就做得足够好了吗?我就没有闲工夫嘲讽别人。”孔子并不因子贡各方面都很优秀就忽略子贡的缺点。学生成绩好,并非一好百好,我们不能只为学生的成绩负责,也不能只为学生当前这一段负责。对优等生无原则的偏爱会使其他同学不满,会造成多数同学对教师、对班集体的对立情绪,有悖教育的公平原则。

4)孔子批评子路

子路是孔子表扬次数比较多,批评次数同样多的学生,孔子批评他读书不求甚解却自以为是。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批评子路勇敢而鲁莽时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

子路伉直好勇,这在当时的混乱时代是非常危险的,孔子看在眼里,忧在心上。他实在担心子路由于性格过于刚直而遭杀身之祸才批评他,希望他能醒悟。结果,孔子的愿望还是落空了,子路在卫国政变中被杀,给孔子留下了无限悲痛。作为老师,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尽教师作为学生生活导师的责任。

5)孔子批评子夏

孔子非常欣赏子夏的才华,但是子夏也曾经缺乏远大志向,只满足于学通六艺,以后据此教书授徒,养家糊口。

孔子批评他胸无大志,告诫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

“君子儒”志向远大,心存天下百姓,志在以嘉言懿行改造社会;“小人儒”心中只有自己,志向卑小,目光短浅,仅仅以儒为谋生手段。因此,孔子教导子夏做有道德责任感的君子型的学者。(这里“小人”指普通人)。

孔子批评子夏“小人儒”的心态,开阔了子夏的胸怀,后来子夏成为一代名儒。相传《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传授下来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学生缺乏道德责任感的言行不能听之任之,如果莘莘学子都成了“小人儒”,那谁将成为国之脊梁?

春节假期,家人团聚其乐融融,这正好是传统生活和传统文化之延绵。家庭是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的力量源泉。教养自家孩子也好,教养别人家的孩子也好,教育学生也好,作为我所管理的学校的老师们也好,道理都是相通的。新学年已至,和大家拜个年,希望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谨借孔圣人之言祝愿各位新的一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全校教职工开学大会上的专题发言)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