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由今年中高考试题变化引发的几点思考

——以语文学科为例

作者:郑建忠   摄影:无   发布人:苏木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9-09-04   点击量:18159   手机模式

中、高考试题是测试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作为考试的载体,反映着中高考的价值取向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以语文为例,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发展。教与学,不能一味追求考试的功利性,不能只关注“知识复制”以及技能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很多诸如情感、态度、性格、意志等非能力因素。

学科核心素养强调综合发展,带动着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改革,通过中、高考命题来体现核心素养,推动民众更新观念,在更广的范围内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观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其隐性价值与发挥学科教育的显性功能并重。

语文教育不但要引导学生丰富其语言积累,而且还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创造能力的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依托具体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选择以中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为旨归。

中高考是一项测量、甄别、选拔和评价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活动。试题命制对考试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想在中高考中通过一张试卷、一套试题检测出学生的学科能力、思维发展及提升水平、审美与创新能力等并非易事,试题命制也成为中高考备考的关键环节。以今年的全国为例,语文作文题为“热爱劳动”演讲稿。写作要求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今年作文,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这种与时俱进的作文命题方式,是一个显著变化。由此可见,试题除了考查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彰显教育的“立德树人 ”功能。命题者通过命题来引导学生学会做事与做人,考试的材料能够引导考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019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课外文言文对古代名将人格品质的赞誉,实用文关于“坚定是生命的黄金”的主张,压缩语段题对岭南传统文化的弘扬,修改病句题对青铜器和爱国精神的关注,附加题对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的品析,都尽显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

品味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意在激励考生们追求创新、打破陈规,体现了广东的时代精神。

材料(1)“瞬间,也拥有丰盈的过去。”意思是,当下的一瞬间,虽然短暂,但它也由无数个一瞬间的过去演变而来的,它也有过辉煌,有过灿烂。如瞬间的灵感,很多时候需要过去大量的探索、思考和积累;今天站在台上一刹那的轰动,来自于台下十年的艰辛付出。   

材料(2):突破,意思是打破,如困难、限制等;突破,是做不敢做、不愿做或没做过的事情;突破,是破茧成蝶。

突破,可以写做不敢做的事情——强调突破要有勇气,敢作敢为。

突破,可以写做不愿做的事情——强调突破要有大局意识,有大理想,有大智慧。

突破,可以写做没做过的事情——强调突破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突破,还可以写破茧成蝶——强调的是突破之前的艰辛“破茧”,突破之后的成功的收获的境界。

从试题命制的立意上看到了与时俱进的创作要求。试题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变。试题强调学以致用,强调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具有开拓精神和富有创造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上不仅应重视知识的教授,也应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传达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命题时要借助学科思维工具,整合学生所学的知识,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的思路、内容、材料、结构与形式都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样才能考察学生在解答题目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思维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语文命题材料内容的呈现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学生解题的过程也能显现其对语言的审美鉴赏与理解能力,选用的语言材料在体现前面两个特点的基础上,还要紧密联系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发挥试题是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另外顺应新时代信息化超大阅读量的要求,试题内容的选择应涉及科技、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考试内容全方位、立体化。

中高考命题材料普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题目的设置上,从原来强调的“读得懂”,到后来的“读得深”,直至今年,特别突出“读后得”。命题的过程,既是新课程实践的过程,又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再确认和再完善的过程,需要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方式的支撑。命题所选用的材料要有时代性,紧跟时代步伐;要有多样性,充分贴近学生丰富的生活;要有典型性。命题材料应引导学生从中产生对当代文化科技问题的思考。所以试题材料的选用既要注重书本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及知识的实用性。

传统考试的命题形式存在模式化现象,如各种题型的结构、分值相对固定,命题所选用的语料内容也有模式化倾向。这导致学生进入了模式化答题“怪圈”,既然是“怪圈”也就是要有破旧立新的改革点。为了真实地检测出学生具备的学科素养与能力,命题专家努力避免题型、试卷结构的模式化,从整体上进行试题设计规划,提高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意识。如语文学科注重对学生文字感悟能力和综合文化积累能力的考查,从多个角度检测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开放性题型以及探究性题型也渐渐增加,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反映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

立足于学科本身,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探究题命题的意义与价值,注意对学生解题思路上的引导,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全方位思考与分析问题,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努力突破的地方。

掩卷沉思,搁笔回首,对待中高考,我们必须坚持一种定力。即不管题型如何变化,不管内容如何考核,也不管范围如何拓展,始终认识到,“万变是不离其宗的”。这个宗就是: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坚持好这个“宗”,我们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