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在未来教育中,学校教育该如何定位?

作者:刘铁芳   摄影:   发布人:王德军   来源:转载其他   发布日期:2020-03-28   点击量:14990   手机模式

在未来教育中,学校教育该如何定位?

刘铁芳

这次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停课不停学”确实为未来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实验。作为一位教育研究者和孩子的家长,我从两个角度来思考这场发生在身边的教育变革。

 

从目前看,在线学习至少在三个方面体现出作用。首先它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打破了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地点完成学习,对于同一节课还可以通过回放进行反复学习。信息技术为远距离交流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便利,及时把不同情景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扩展了学生的个人视野,丰富了他们所获取的信息量。对于未来学习来说,一个人最重要的学习品质就是个性化特质的突出,也就是一个人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通过适当的途径来达成自己的目标;仅仅在各方面成长发展,但却没有个性化特质的学习,在未来的意义将会大大降低。

 

其次,在线学习为跨区域学习提供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便捷形式。通过这种信息传递形式,传递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与语言,而是包括交流互动的复杂文本,其背后是交流思想。网络提供了这种全方位思想表达变革的方式。

其三是促进教育的公平。只要有硬件支持,再偏僻的乡村学校学生都可以获得大城市的教学资源,获得名师的指导,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当然,通过这次“停课不停学”,也发现了在线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除了硬件技术上的改进外,在线学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一个学习的场景,或者称为学习的场域。我们常说“言传身教”,说明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人与人的互动,需要教与学双方彼此的在场,而在场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促进。教师在讲课中看到学生表情和肢体语言随着授课而发生微妙地变化,学生观察到教师语音语调的改变,甚至师生间一个眼神的对视,师与生的思考都在同一个场域中被激活了。

 

长期以来,学校就充当了这样一个学习场域的角色。很多家长抱怨学生在家无法专心学习,孩子在家没有坐在课堂里上学的感觉,这其实就是我们很多家庭缺乏学习场域的表现。家庭是一个生活的地方,同样也可以成为亲子之间交流学习交流文化与情感的场域。在这几天我给研究生在线上课,有学生反馈说:“刘老师,你平时上课是一位很幽默的人,怎么作报告就幽默不起来了?”我反思道,当教师与学生分处网络两端,学生成为一个在屏幕前孤独的听者,师生之间就缺乏了潜在的激励氛围,没有一种生命的默契和交流,没有了一种生命融合的感觉。

 

既然如此,这场“停课不停学”实验所预示的未来教育会让学校产生哪些变革?在未来教育中,学校教育该如何定位?

 

尽管表面上看,在线学校将学生带离学校,削弱了学校的中心作用,然而很快我们又开始想念校园生活了。我觉得这恰恰表现出大家的一种围城心态,学生在学校待久了,并不觉得在学校里面好,而现在开学还去不了学校,大家又觉得学校还是很重要,学校的作用就在这时体现出来。在此,需要我们反思的是,学校到底是什么,学校的特质是什么?我觉得学校除了是一个教师上课的地方,它更是一个把教师学生围在一起,让他们相互交流的场,一个充满文化与生命力量的公共的空间,给师生提供一种彼此共在、相互激励的向上心态。

 

如果回到了这样一个对学校的认识,就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未来教育中,学校应该回归自身功能,作为一个促进学习与发展的生命共同体。我认为学校要做到三点:

 

第一点,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技术开放,网络依然是重要的教育补充,并通过技术更为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技术不能替代教育,但在当下,无视技术的进步不可能有好的教育。

 

第二点,突出学校作为公共生活的意义。公共生活的敞开,意味着让线下的每一个班级课堂集体都有意义,让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被看到被听到,通过相互激励欣赏和倾听,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点,学校要提供师生激励的氛围,师生共处的文化氛围,学校要提供师生充分交往的空间和开放的学习空间。例如,现代化的网络空间打开了学生心智,然而传统的阅读与读书会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共同的开放空间中共同阅读研讨,才能产生生命气息。同时,学校需要强化学生的实践,真正实现“做中学”。在学校教育中提供学生合作参与的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贡献自己智慧,为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奠定基础。

教育的变革对教师而言无疑将形成很大的挑战。表面上看,在未来教育中,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习起辅助作用,而事实上未来教育要求教师抓住要点提纲挈领,在课堂教学中能对学生进行及时反馈,使每一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特点,同时又能充分意识到自我本身作为教育的力量,从而设法把自我融入与青少年学生的交往场域之中,增进与他们的多方面的交流,达成生命的相互融通与彼此激励,教师因此也将越来越多地起到点化学生生命的作用。无疑,这对教师的要求将大大提高,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迎接时代的挑战。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