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减负”不减“成长”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一级家长会专题发言

作者:郑建忠   摄影:佚名   发布人:苏木棉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1-11-13   点击量:15314   手机模式

尊敬的各位家长:

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您的到来是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未来三年我们将携手同行,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孩子们已经在培才学校学习生活了半个学期,相信家长们都能感受到这短短时间内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变化:他们的眼神更加专注了,眼里有东西了,走路、站队、上课的坐姿有一点模样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自我认识与自我期待的意识,有了上进心,这一点难能可贵。它意味着一个人从被动地服从到主动构建生长的开始,这是一个生命自主成长的必须。

20217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将“双减”工作的总体目标分为两个方面。校内方面,要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使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校外方面,使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的落地恰逢其时,有望缓解压在不少家长心中的教育焦虑、鸡娃焦虑。

对于学校而言,好事要做好,不负国家厚望。落实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规范,遵循学生认知与成长规律,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来面貌。应该在高效课堂改革,设计课后作业,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变浅度学习为“深度学习”,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多元评价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我校将发扬一贯以来的传统,始终致力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运动、艺术、劳技、科创、学科特长等课程和社团,让学生在校内就能获得知识、技能,实现多元发展。

要让学生好好成长,教师和家长都要再成长!教育的更新、迭代过程是形成共识、凝聚合力的过程。家长观念的转变、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完善是落实“双减”的关键。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理性规划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育人新格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素质教育能力模型提到,要关注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全方面、多样化地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开阔孩子的视野,提升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面向未来的四大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学会求知。学会求知指学习广泛的一般性知识,并有机会就少数科目开展深入研究。包括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基础知识、科学素养、语言素养、艺术素养的培养。

学会做事。学会做事是指掌握职业技能,具备处理各种情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包括职业技能、生活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指培养个性,在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基础上采取行动。包括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的培养。

学会相处。学会相处是指加深对于他人的理解,认识相互依存的道理,包括共情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交流、国际视野的培养。

当下,家长们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养而不教”的情况大大减少,但“教而无方”的情况仍屡见不鲜。今天,就此机会,我想和大家交流探讨“双减”背景下的家庭教育之法,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磨砺自主自律的品格

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有目共睹,家长、学校等各方充分响应新政,带领孩子实现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全面发展,使这一代孩子顺利抵达下一个路口。让孩子明确,自己最终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一切回归本源,教育者关注孩子的自主思考力和长期学习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获得学习源动力。

老师的传授、家长的引导、同伴之间的交流探讨以及孩子自身的自主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自主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很难真正通过老师的“言传”获得,它需要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孩子要懂得运用工具学习新的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双减”政策的出台绝对不是为懒惰正名,这世上有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自律者优秀,懒散者出局。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写道:“把辛勤的耕作当作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依然心平气和的继续耕种。”世上有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自律者优秀,懒散者出局。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写道:“把辛勤的耕作当作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依然心平气和的继续耕种。”“双减”政策的出台绝对不是为懒惰正名,奋斗永远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迷失在舒适区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将他点醒。因为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的努力和自律。

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纪律。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如果需要别人在背后推着,甚至是用鞭子赶着自己往前跑,肯定是到不了终点的。没有哪一份成绩不需要付出汗水,也没有哪一种成功不需要坚持。学生唯有做到自己管理自己,用自律代替懒散,怀揣着初心,把模棱两可的三分钟热度变成一往无前的决心,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开始自律前,觉得不可能做到;开始自律后,觉得万分煎熬;再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成了习惯。虽然前进路上难免会感到疲惫,但只要心中还有最真挚的热忱,终将抵达想去的远方。自律的学生,他们看似自虐,实际上他们享受的是解开一道道难题的快乐,享受的是努力学习后获得好成绩的喜悦。自律的学生看似辛苦,但他们从来不会失意和迷茫,因为他们永远有自己坚定的目标。自律,从不是“痛苦”和“磨炼”,而是达成目标的方式。

C罗曾说,值得拥有的东西,永远都来之不易。今天的点滴积累,早晚会成为别人的望尘莫及,这就是自律的意义所在。放任自己所得来的自由,终将在现实中轰然倒塌;自律赢来的,是真正的自由。早起读书,虽然起床时痛苦,但挺过去之后一整天都感到内心充实;放肆玩乐,放纵的当下虽然快乐,但临睡前却常常愧疚自责。学习的确是带有一定痛苦的,是需要咬牙坚持的。正因为如此,优秀永远只属于少数人。真正能够登顶远眺的,永远是那些心无旁骛,坚持着往前走的人。“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在该奋斗的岁月里,要对得起每一寸光阴。

二、理解学习的本质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校长培训者培训的高研班,一位极具学术人格魅力的专家推荐了科学作家万维钢的著作《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位物理学家定居美国,著作中的观点符合科学家的研究视角,书中有许多“大实话”让我有拨开迷雾的感觉。我最近一直在读,一直在琢磨,趁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阅读体会。学习是一件让人充满掌控感的事,你可以做到日日精进,你会感到快乐,但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不相信什么寓教于乐,学习这件事情永远都需要你的刻苦付出。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是最适合我们现在学习的技能。

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每位同学都要针对自身的学习,需要来加强自己的学习。

尽管同学们都想挑战自我,但是在真正的学习当中,总会不自觉的把精力放在一些驾轻就熟的事情上,就算明知道自己要尽快的离开舒适区,到学习区去做自己不太擅长的事情,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可总会不自觉地留在舒适区。

学习的过程需要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需要,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反复训练。以语文写作教学为例,复旦大学早在2008年就开设创意写作课,还邀请了哥伦比亚学院文学写作系的系主任舒尔茨教授夫妇给研究生上课,舒尔茨教授教学生怎么“听”,他让学生描述一个刚才听到的声音,不断的追问下去,那个声音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质感?给人什么联想?这是文学吗?舒尔茨教授教的是文学最物质化、最技术性的层面,就像钢琴课老师让学生弹的“哈农”,极其单调乏味的手指练习。这些本身毫无艺术性可言的练习曲,却是通向艺术自由的必经之路。磨刀不误砍柴工,基本功就是这么重要。就像写作一样,被人们认为不需要基本功的领域,也要练基本功。要提高写作的水平,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练习。有的同学打着“阅读能提高写作”的幌子阅读畅销的漫画书和网络小说,这对提高写作水平没有任何帮助,与缘木求鱼一般无二。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老师的指导,要珍惜老师这一宝贵资源。世界上最好的高尔夫球球手,最好的国际象棋棋手,他们的比赛水平肯定超过了自己的教练,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请教练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练能在训练中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及时的反馈。看不到对错与好坏的练习,就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因此,学生要敢于把错误暴露给老师,虚心向老师请教问题,更多地向老师发问,就可以得到老师源源不断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家长的帮助和监督。进入了初中,学生的学习更多要靠自律。一些学生在小学时成绩不错,刚进入初中就退步很大,这种局面需要理性归因,有学习内容变抽象的可能,有学习科目增多,不适应同时执行多个学科学习任务的可能,有课堂教学容量较大跟小学“炒冷饭”不同的可能,当然也有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够的可能。

优秀的同学往往能够不受打扰,任何环境下都能较专注地独立学习,内心安静,学习效率高。一个班级50名左右的同学,大家都能自律一些,班级的学习氛围相对就更安静一些。可是,我们很遗憾地发现,一些学生无意识中追求一种散漫的风格,干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在打打闹闹中学习的人很酷,这是不对的,能够特别专注地干一件事情才最酷。想一边娱乐一边学习,学习效率不会高。学习需要专注,练习需要重复。教育哲学家认为获得一种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必须有各种约束的介入,想要得到出色的思辨能力,更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心理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以下四点。第一,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第二,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比如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遍……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第三,要通过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这其实就是刻意练习的反馈。第四,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知识才算是真正地长在了大脑之中。

学习需要持之以恒,轻易放弃的人,做不成任何大事。 J.K.罗琳当初写《哈利•波特》的时候,她的第一部作品曾被拒稿十几次,她没有因此而放弃。一个男孩在魔法学校的故事奔涌在她的大脑里,她像被闪电击中一样,欲罢不能,就算别人拒绝,她也没有停止写作,她就是想写,只为把自己的全部潜能都发挥出来。发挥潜能,永无止境,不论成败,持之以恒地完善自己,不追求外部给的结果,而是享受自我完善的过程。就算别人都不知道,只要你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完善,在变成更好的人,这种感觉会很充实。

三、让家庭教养为“双减”赋能

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我希望家长朋友们在支持家校共育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配合老师,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榜样。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老师和家长在奋力托举。配合老师、支持老师、信任老师,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少一份计较和指责。家长和老师保持默契配合,是好的教育的起点。我听说有些家长责难班主任年轻,不满班主任是非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对家委会的决策诸多意见。与其总是抱怨,不如自我反思。和谐的家校关系检验老师及家长双方的情商。

第二,理性看待期中考试的成绩,不要在一味的对比中给自己添堵。有颇为神通的家长不仅要对比小孩与小孩之间的分数,还要搜罗班与班之间的分数进行对比,总认为孩子所在的班级落于人后。家长们要清楚,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考试只是帮助我们分析学情的工具。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比一再追究责任有意义,鼓励孩子做好计划比一味打击贬低更有意义,肯定孩子老师,鼓励孩子多向老师请教比责备老师更有意义,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比逼迫孩子应试(学习)更有意义。有人曾问梁启超:“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梁启超回答道:“以趣味为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他不但自己注重生活的趣味,还极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所以,他的孩子在不同的领域都做得十分出色,九个孩子中出了三个院士。兴趣是让人拥有多元化思维和开阔眼界的起点,培养孩子的正当兴趣爱好,对一个孩子的成才至关重要。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并尊重孩子有意义的兴趣爱好,细心呵护,逐渐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未来有出息的孩子,大多是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的。

比尔·盖茨说:“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低估未来10年的变化”。素质教育的效果外化之路非常漫长,需要家长坚持和长期的陪伴、投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学习特点,挖掘、培养其兴趣爱好。例如对美的认知和探索,是多元的、差异化的,不仅限于观感之美,譬如书法、美术、舞蹈;也不止是歌声、乐器带来的听觉之美;还有阅读、围棋等这类思想情操之美,同时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第三,在家庭中营造读书的氛围。有这样一首诗歌:“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一个热爱读书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贵人。父母读过的书,不仅滋养了自己,还影响了孩子,在这种浓厚的读书氛围熏陶下,孩子会将读书习惯融入到骨血里。董卿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未来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第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运动。柏拉图曾说:“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保持平衡”。知识教育可以让孩子飞得更高,但身体教育却能给孩子带来健康的体魄。坚持锻炼身体,能让孩子上课的时候更加集中注意力。运动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最佳助力器,运动让孩子更加优秀。

第五,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哲学家黑格尔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不仅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父母没有规则的给予,孩子只会我行我素,不守规矩,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个不遵守规则的孩子,寸步难行;反之,遵守规则的孩子,规则会成为他的铠甲,护他一生周全。教孩子遵守规则,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作为父母的职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要求孩子做到守规矩,自己更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和榜样。教孩子遵守规则,才是爱孩子的最高表现形式。

第六,夫妻之间无论婚姻状态如何,都请努力达成教育孩子的基本共识。孩子未必需要多好的物质条件,但一定想要一个“没有战争”的家。父母的关系,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关键。在充满爱和安全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待事情能够延迟满足、情绪稳定、内心充满幸福感,把人生每一步都走得很积极。夫妻之间无论婚姻状态如何,别忘了善待你的亲人,滋润你孩子的内心。

第七,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不因为他们做得不够好,而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从小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更优秀。因为一个爱做家务的孩子,在劳动过程中会不断地思考和实施,从中获得更好的专注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更能学会分担和责任。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意识到自己应该负担的责任。懂得适当放手,不包办代替,让孩子尝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更不要心急,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站在人生的高度看待教育,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价值创造活动,是终身的教育。家长以身作则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我们把成长的期望放低一点,用温暖的心态评价孩子的成长;让孩子的自由时间多一点,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确定发展的方向;让坚持的事情久一点,用更长的时间去规划孩子成长的路径。

顺应大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生活的学问,令孩子学会生活,珍爱生活。家长看懂,但不要总加压;暗示,但不要总攀比;讲理,但不要总唠叨;沟通,但不要总强势;帮助,但不要总越位。董卿说过:“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衷心的祝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在“双减”之下,让成长更具个性,让生命更富弹性。双减,不减责任,不减质量!双减,不减成长!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