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长朋友问:
为什么孩子小学成绩好,初中就不好?
她的女儿今年上初二,令她惊讶的是,孩子到了初中之后,成绩来了个大滑坡。
面对这样的结果,大人和孩子一时之间都难以接受。
这位家长面临的困境,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这种现象:有的孩子小学成绩挺好,为什么初中却掉队了?小学成绩真的会有很大的“欺骗性”吗?
01
先说结论:有的孩子小学成绩的确存在某种“欺骗性”。
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小学阶段的考试内容相对简单
小学的学科学习相对简单、直观,老师的教学也更加注重趣味性,所以孩子学起来也容易。
拿小学数学来说,主要让孩子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只要孩子态度端正,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但是到了初中,学科划分变得细致,课程门类在增加,内容难度也在增加,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导致学习难度提升,孩子想考出高分难多了,所以不少孩子到了初中之后,成绩会出现缩水。
第二,孩子过去的学习方法难以应付更为复杂的学习内容
初中的知识体系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学的学习内容以具体形象为主,有一定的记忆力就行,而初中以抽象为主,需要理解+记忆。
随着年级越高,孩子越会发现,学习的本质并不总是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刚上初中的孩子,要不断地从原先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果孩子继续以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学习,往往会越来越吃力。
第三,初中也是孩子厌学情绪高发期
十二、三岁,对孩子而言,是一道坎。
我不止一次看到父母留言抱怨这个时期的孩子有多难沟通:
“读初一的儿子学习不用功,还不让说,说几句就把房门关上,嫌我们唠叨!”
这个时期,不仅仅孩子无助、迷茫,父母也跟着焦虑困惑。
他们告别小学生的稚气,开始进入一个“半大不小”的年龄段,不少孩子慢慢会进入人生中最为叛逆的一个阶段。
而这个阶段,也是孩子厌学情绪的高发期。
尤其是那些学习上屡屡碰壁的孩子,经历了繁重的学业压力之后,还要感受父母的愤怒和失望,亲子之间经常充满着无法调和的矛盾。渐渐地,孩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总之,孩子初中掉队问题,很有可能是在小学埋下了隐患。
那么,想要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父母可以做哪些努力呢?
02
小学阶段
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小学是孩子学涯的起点,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关键的时期。
很多掉队的孩子,之所以会和别的孩子拉开差距,不是智力因素,而是输在习惯太差了。
所以我们老生常谈: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毕竟,成绩是阶段性的总结,是暂时的,但是习惯,往往伴随孩子一生。
当孩子学习习惯的地基打得牢,孩子不管在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工作之后的学习中,都能大受裨益。
其中,以下5点需要家长和孩子格外注意:
预习和复习很重要,形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学习流程;
做完作业要细心检查;
做好时间管理,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
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勤于观察、思考的能力;
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这些习惯看似简单,其实都需要父母在孩子小学期间花心思、花时间监督孩子去做,一旦孩子养成了习惯,家长才能省心。
03
小学阶段的学习
要以自主学习为最终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有时间、有余力的父母会主动陪伴孩子学习,但是不少父母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看到孩子作业答案不对就着急,忍不住告诉孩子正确答案。
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问题,你最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教他,他才能懂得解题思路,学会举一反三。
等到孩子大一点,家长可以在边上读书,发现问题再去提醒他;再大一点,可以给他一个定时闹钟,让他自己去独立学习、做题,家长慢慢撤离到孩子房间外。
这种信任和放手,是孩子迈出自主的第一步。
04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
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以前总有人说:父母和孩子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是青春期。到了现在,这个时间明显在提前。
有的父母早早地把焦虑投射到刚上小学的孩子身上,小小年龄就充满着竞争感。
有的父母对成绩过于看重,用过激的言语伤了孩子的心。
不少孩子在小学阶段自尊心和自信已经被剥夺殆尽,对学习仅存的兴趣也被磨光了。
所以为人父母,眼光一定要看远一点,为了一时的成绩和孩子大动干戈真的没有必要。
如果在小学阶段,我们早早地破坏了孩子的学习体验感,他可能在整个学业生涯,都很难重新燃起对自己的信心。
这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本文转载自钱志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