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
Image 1

心会铭记每一份温暖的情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全校教职工开学大会上的专题发言

作者:郑建忠   摄影:佚名   发布人:陈昕波   发布日期:2024-12-27   点击量:1277

尊敬的各位教职员工:

大家好!

这个夏天,我们通过一张照片,一个短句,一个数据,发布了“摇二代”的中考成绩,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年一播种,一年一耕耘,一年一守望。我时常想,这十多年来,是谁让培才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我的眼前浮现许多画面:清晨,级长和班主任们组织学生洒扫除尘,召开晨会。接着,语文或英语老师领着孩子们早读,书声琅琅,声声入耳。晨光熹微中,一天的校园生活开启了。上午十点,孩子们跳着体育科组创编的课间操,青春飞扬,朝气蓬勃。午间,稻香园和麦香园香飘四溢,饭堂的香味成为许多往届毕业孩子念念不忘的集体记忆。午睡休憩后是元气满满的下午,各类活动课有序开展,听、说、读、写,描、摹、创、编,弹、唱、跳、跃,每一项能力的习得都有高水平老师专业指导的身影。夜幕降临,清风徐来,夕会过后的晚自习,孩子们认真整理一天的所学,培才园宁静而安详。晚自习结束,学生在宿舍安然入眠后,巡查校园的领导和班主任们才徐徐返家。

培才校园的每一天都是充实有序的,校园里师生近万人,但是每一项活动、每一次安排都有主管部门精心筹备。例如,学生的集会队伍,位置安排均落到具体的点位上。而这些点位是体育科组的领导老师们在烈日下,用油漆一个一个画上去的。又例如,外来我校参加教研活动的老师都会感慨,培才老师怎么能把小汽车停放得这么整齐有序?实则,这是保卫科的同事们提前划定停车位置,统一明确车头朝向,及时巡查提醒老师们按要求停放车辆的结果。校园里事无巨细,安排都被认真规划,工作都被认真执行,需要都被认真倾听,一切都在蓬勃生长。

每次假期结束回来,大家都会发现校园有所变化,关彩英副校长这个暑假跟踪落实学校东门的装修、初中运动区学生篮球场、排球场地面的铺设、校医室的规划搬迁和中医药种植园的施工。整个校园焕然一新,热情地等待着老师和同学们“回家”。七八月的湛江,要么酷暑难耐,要么大雨倾盆,无论什么天气,关彩英副校长忙碌的身影都浸透汗水。整个暑假,校长见证了校园的每一点变化。

每个夏天,我们都在迎来送往中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瞬间。我看到了一条很有意思的小视频,那是初三(40)班毕业微电影《那年——那天,是青春的回忆》。视频用小清新的风格回忆了孩子们三年成长的历程,“每一个进步的脚印都如此清晰,每一滴汗水都闪耀着努力的光芒”。视频的每一帧画面,孩子们都笑容灿烂,老师们都满脸幸福。过去的辛苦驱驰,成长阵痛都轻舟已过,化作字字祝福“愿孩子们都带着在培才园里收获的知识与品德,勇敢地追寻星辰大海”。初三(40)班孩子的成长故事是整个培才园里成长故事的一个缩影,孩子们在三年的时光里拔节生长、蓄势待发。

后来,视频经过家长、学生和同事们转发,梁娟老师被更多的同事所认识。是的,此前许多的同事并不认识梁娟老师。梁娟老师笑眼盈盈,把学生们坐过的课桌椅一张一张重新摆放整齐,她站在空无一人的(40)班教室,三年来的悲喜无法用言语表达。(40)班有48位学生考取一中录取分数线,这份成绩回馈了她所有的辛苦不易。

视频里还出现了另一位低调的老师——陈莹,大家亲切的喊她“莹姐”。陈莹老师每年都在初三任教,每年教学成绩都非常出色。只要她在初三,数学科组的老师们在中考备考的时候就像吃了“定心丸”。尤其刚教初三的年轻人,总喜欢请教“莹姐”,而她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年满枝硕果,集体合照时,总能看到陈莹老师和数学单科最高分的学生合照。每一年全校教师解题能力大赛,她都力压年轻人考取前三名。每一次高光之后,她又迅速隐于一隅,她没有名师的名头,却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名师。

我现在想回应前面这个问题,“这十多年来,是谁让培才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是梁娟和梁娟们,是陈莹和陈莹们,还有我们每一位倾心培才发展的同事。大家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尽心尽力,各施其职。我们每一位同事的努力都是如此重要,每一分付出都在为培才的蓬勃发展注入力量。正是因为大家都非常努力,我们身处其中久处其中,习惯用功,久久为功。我们都把努力工作看成理所应当,毫无怨言,从不推脱。所有这些,校长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

此前,有一些人窃窃私语,讨论着一些离开培才谋求其他发展的同事。我一直不做评论,人各有志,没有对错。培才有爱,各自安好,培才园里一向生生不息!

在岗位更替的时候,我们有络绎不绝的后起之秀,他们具备足够的积累和储备,能迅速适应新的岗位和挑战。我看到年轻人崭露头角,独当一面,我感觉我永远可以相信培才的年轻人,信任你们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因此,校长总想去发现、去看见、去分享、去成全、去托举,为年轻人提供进步的平台和空间。

暑假,我读了一些书。其中,于洁老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一书深深打动了我。于洁老师是全国知名班主任、全国模范教师,她名动天下,却在做了26年班主任后,仍然笃定地表示“我就想做班主任”,所以,时至今日,她仍旧是一位班主任。她说“学生生源有差异,老师能力有大小。作为老师,一心共情、立情,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不问西东。”她执拗地认为“老师就是一位农夫,植荒十年,方能换得一时春生”。

《我就想做班主任》一书中动情的教育故事,写尽了教育者的坎坷、艰难与美好。20多年来,于老师坚持做家校联系单,更新教育博客,坚持给学生写信超过40万字,亲手为学生制作印刷成长纪念册……面对着各种“棘手”的问题和学生,她都回归教育初心和教育常识,不徐不疾地做学生工作。她坚信,以情换情“总有一条路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于老师把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用实践写就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教育案例和深刻的教育思考。她总是眉目舒展,总是善于发掘学生的长处。无论多难,她都能自我排解“山穷处,云起;水尽头,风来。”

于老师总能“宅”出能量。她认为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老师应该坚持在教室现场。再多的言语教育,都抵不上榜样的力量。老师勤到教室,坚持、长久、静静地陪伴着学生,老师不说话,不发火,也会有气场,有力量。就算生源一般,只要勤跟班,踏踏实实抓细节,学生的可塑性还是会被发现的。

于老师总能“写”出爱意。她认为除了言语交流外,书面交流也发挥着很大的教育功能。学生日记、教师心语等书面交流形式能让老师及时地知道学生的情绪变化。她鼓励学生自由写,不设定主题,不公开隐私,不追求文采,只要求真实。在这样一种心灵的自由交流中,老师是学生的大朋友、倾听者、安慰者、分享者和建议者。她及时回应学生的心声,不说教,不判断,只共情,表现出人味、情味和趣味。于老师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用“教师心语”的形式呈现出来,把生活中的小确幸,对学生日记的赏识,趣味科普知识。不露痕迹地教育,没有说教,胜于说教。

于老师总能“奖”出信心。她认为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花式奖励,注重奖励的趣味性。比如,她设计作业积分卡、背书积分卡和默写积分卡等。她定做各种班级奖励标志:大拇指奖杯、一鸣惊人奖或感动班级人物奖等,把抽象的激励化为有形有内涵有意义的奖品。

在这个焦虑感很高的时代做老师,像于洁老师这般的名师也有过流泪,着急,灰心,疲软和无力之感,当遍尝这些感觉后,她选择用温暖和真诚去打破壁垒。她从来不以一种焦虑去点燃另一种焦虑,不用一种矛盾去燃烧另一种矛盾。因为这份从容和淡定,于老师总能感受到教育之“慢”的妙趣,体会到学生“进一寸自有进一寸的欢喜”的甜蜜。

反之,我有时会看到一些老师与学生较真,双方抬杠僵持不下,矛盾升级局面失控。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很想劝这些老师,静一静、冷一冷、想一想、慢一慢。往往矛盾冲突的引发,归根结底在于“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打开视野方能打开心量。

对比于洁老师的教育智慧,我们培才园里也有许多老师被学生津津乐道。我看到许多值得我们娓娓道来的小案例。

比如,我们的老师善于与人平等交往。他们乐于与学生打交道,言行举止真诚友善、平易近人,常常主动去理解学生,与学生彼此交心。杨方明主任就是这方面的榜样,她担任班主任,学生亲切地喊她“方明”,对她袒露心扉,倾诉成长的烦恼。杨主任对待学生进退有度、张弛有道,无论是学习指导、生命教育、情绪管理,还是团队建设、价值引领等,都颇有章法。有心理学家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我和他”与“我和你”。当老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不是淡漠的“我和他”而是亲近的“我和你”,老师就能更加从容自在地与之交往。冯金龙老师就是一位被学生特别喜欢的老师,他出现在学生中间,学生便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着他,有问数学问题的,有讲最近班里举办的活动的,学生喊他“龙哥”。学生跟“龙哥”一起筹备班级元旦文艺晚会、同台表演,印制的入场券“一票难求”。孩子们喜欢龙哥,觉得他没有说教的“爹味”,龙哥有思路、有方法、有爱心、有耐心,全情投入、爱好广泛、是喜欢台球运动的“土豆王子”。

再比如,我们的老师让学生觉得学习他教的科目特别有趣。这样的老师精通所教科目,并热爱这门学科,他尊重学生的想法,设置创意的课堂,通过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陈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趣的老师。学生亲切地叫他“大田”,他的课堂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辨识度,和“大田”老师有关的“梗”更是引得学生们争相模仿。学生们喜欢和陈奋老师讨论问题,一些难题常常被他四两拨千斤地解决了。学生喜欢“大田”老师在学识上有惊喜,相处方式更是“出其不意”。

此前,我在《人民教育》上有一篇《“受学生喜欢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文章,文中说到“有情有爱、有法有料和有德有义”的老师最受学生喜爱。发自内心的“有情有爱”,鼓励老师们善于对学生“表达喜欢”;源自专业的“有法有料”,要求老师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与专业素养。归于本性的“有德有义”,则希望老师们提升自身修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都成为被学生喜欢的老师。

在奥运健儿表彰大会之后,网球冠军郑钦文接受采访时表示:“年轻一代能够平视这个世界,这正是中国不断进步的象征。只有当我们敢于直面这个世界,我们才能展现出最真实、最强大的自我。”谈到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她说:“我觉得体育精神,就是挑战最好的自己、就是更快、更强,但是体育精神不一定要去跟别人比,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做到最好。不辜负自己,我觉得这就是体育精神。”

竞技体育向来都追求比拼结果,当听到运动员表示“体育精神不一定要去跟别人比,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做到最好”时,我特别有感触:我们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共同学习、共同面对知识和开阔人生的场所,它不应该也不能是学生和学生高度竞争的地方。高度竞争的后果会造成学生的脆弱或者孤独,甚至走向抑郁。

所以,老师们,请不必焦虑,不要做无休止的比较。请你保持持续的学习力、持续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老师们,请多向身边不同的人学习,通过阅读不同的心灵,平静自己的内心,平和地教育学生。平静平和,才能跳出急躁与焦虑,看到教育的有趣与诗意。

亲爱的老师们,我想把泰戈尔的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用生命影响生命

泰戈尔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善良,

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因为相信你,

开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一束光,

绽放着所有的美好!

最后,祝愿大家在新的学期开心工作,成人达己。

谢谢!





粤公网安备 44080202000084号   粤ICP备 09150882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2440800661534122Y   进入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