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2
Image 1

敬畏生命之光 守护心灵家园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六周国旗下讲话

作者:郑建忠   发布人:陈昕波   发布日期:2025-03-18   点击量:3172

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严肃而温暖的话题——关爱与责任。近期,传闻校园里出现养猫、虐猫乃至祭猫的行为,这些现象映射出同学们多样化的情感表达方式。身为校长,我为同学们对生命的关注感到欣慰,但同时也不得不正视其中潜藏的问题。校园作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当我们面对具体行为时,更要理性和清醒,让每一份善意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清泉。  

一、以善意培育生命之花,理性与责任并重

看到同学们自发喂养流浪猫,为它们搭建小窝,我深深感受到了年轻心灵中跃动的善意。这份对弱小生命的关怀,是人性最珍贵的光辉。但同学们,任何善举都需要以理性为基石:未经规范的养猫行为可能带来卫生隐患,随意的投喂可能影响生态平衡,人与动物的亲密接触更隐藏着安全风险。就在上周,有同学在喂猫时不慎被抓伤,这让我们不得不警惕——流浪动物因生存环境复杂,可能携带病菌或处于应激状态。善意的背后若缺乏科学认知和防护意识,反而会让关爱变成隐患。

同学们,若想真正帮助流浪动物,可联系动物保护机构,科学开展流浪动物的领养工作,让爱心通过有序的渠道传递。每一份善意,都应在理性与责任的指引下落地生根。

二、虐猫绝非无知玩笑,而是人性底线的崩塌

截至目前,虽无确凿证据表明校园内确有虐猫事件发生,但我仍须以最严厉的言辞表明立场:以凌弱彰显存在感,是灵魂的残疾!虐待生命绝非彰显个性或娱乐消遣的方式,而是对文明底线的公然践踏!

心理学研究表明,虐待动物者出现暴力倾向的概率是常人的5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要培养青少年珍爱生命的意识。那些将痛苦强加于弱小生命者,实则是在亲手撕裂自己人性的防线。

三、慎终追远需合于礼,校园是科学的殿堂

校园出现祭猫行为,让我感受到同学们对生命的珍重。那些悄悄放在角落的花朵、手写的悼念卡片,无不透露出你们内心的柔情。这份对生命的悲悯,恰是人性至善的星火。但同学们,表达哀思需讲求方式,祭祀的形式必须与场所精神共鸣。校园内出现的祭猫行为,既不符合教育场所的定位,也可能导致认知偏差。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祭祀,本是对生命价值的崇高致敬,其核心在于而非。古人祭祖祈愿,皆以肃穆仪式表达对天地的敬畏。然而,我们的校园不是庙宇祠堂,而是培养科学精神与理性思维的殿堂。若同学们想表达对逝去生命的哀思,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更温暖、更积极的方式:如通过生命叙事主题班会,分享流浪动物救助故事;用文字或绘画,记录流浪动物的点滴;通过校园广播发起为无声生命发声的倡议,传递尊重生命的理念。真正的纪念不在形式,而在于让每一个生命被看见、被尊重。

四、让校园成为照亮生命的灯塔

在此,我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1. 做生命的观察者:在生物课上记录植物生长,在心理课堂倾听彼此心跳,在细微处感受生命律动。  

2. 做文明的践行者:遇到受伤动物时联系专业机构,目睹不当行为时勇于发声,让正心、正念、正气、正能量成为校园的主旋律。

3. 做温暖的传播者:发起流浪动物微摄影展,用镜头记录动物的生存状态,认养校园绿植,把对生命的尊重化作具体行动。

老师、同学们,朝气勃发的培才园,应当生长出比春天更美好的生命图景。让我们共同许下承诺:以理性承载善意,用法治守护良知,让每一个生命——无论人类还是动物——都能在阳光下有尊严地生长!

愿我们心中都亮起一盏温暖的灯。这盏灯,叫做敬畏;这盏灯,照亮文明。

谢谢大家!





粤公网安备 44080202000084号   粤ICP备 09150882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2440800661534122Y   进入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