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教师科学应对青少年厌学问题,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高中部德育处特邀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唐旭副院长,带来了一场题为《青少年厌学的心理干预》的专题讲座。彭丽娥副校长、德育处梁斌主任、陈敏常务主任、年级级长和全体班主任老师主任参与学习,活动现场互动热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了专业力量。
陈敏主任介绍讲座内容
直击痛点:青少年厌学背后的心理密码
讲座伊始,唐旭副院长指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厌学行为占比超过30%,且呈现低龄化、隐蔽化趋势。厌学不仅是学习态度问题,更可能是青少年心理危机的“信号灯”。
唐旭副院长正在开展讲座
“许多孩子表面抗拒学习,实则在用这种方式发出求助。”唐旭结合临床案例,剖析了青少年常见的十种典型动因:学业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低、家庭环境问题、社交问题、学习困难、缺乏关注和支持、教育体制问题、青春期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问题。
全体老师在认真聆听讲座
科学干预:从“对症下药”到“系统护航”
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心理问题,唐旭副院长逐个进行了分析讲解。其中,他特别指出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学校恐惧”,指的是青少年患有严重的上学困难和情绪沮丧,以及对父母的过度依赖。面对“学校恐惧”,教师不可以简单地从单一维度进行评价和疏导,要从家庭到学校,集体到个人,进行一项项地排除和解决。在互动环节,高一年级班主任刘静梅老师和高三年级高静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处理班级中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机问题时的工作感受。唐旭指出教师避免采用单一的评价体系,为学生树立健康全面衡量自身的目标;其次,加强课程与现实的连接,帮助学生减弱意义感危机,避免认知解离效应出现;最后,学校层面避免采用高压管理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归还学生学习自主时间,以此培养自主设定目标的能力。
高一年级班主任刘静梅老师分享自己实际工作的感受
高三班主任高静老师就解决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工作分享感受
紧接着,高二年级班主任莫宏雄老师和战毓老师从学生的社交过程中引发的情绪低落问题向唐旭副院长分享自己的疑惑和感受。唐旭副院长提出社交引发的抑郁情况会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家庭与社交能力的交互作用”三个维度直接关联,建议教师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谈话和疏导。首先,孤立欺凌、隐形竞争和自我否定是同伴关系中主要的负面影响;其次,权威式教学、支持性反馈的缺乏导致了师生关系的紧张;最后,家庭中忽视了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以及家庭冲突导致孩子将情绪压力投射到学校,通过厌学行为引起关注。
高二班主任莫宏雄老师分享自己在处理学生在社交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感受
高二班主任战毓老师分享感受
高一班主任孔诗艺老师分享感受
高一班主任全春玲老师分享感受
最后,唐旭副院长在分享现存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时,德育处梁斌主任指出,教育体制问题引发的厌学问题具体在双休层面时,如果没有双休,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暂时不能双休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唐旭在此基础上继续分享道,学生不能正确看待双休本质上是学生认知层面上存在问题,做好引导工作的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能动积极的学习态度,解决厌学问题。
梁斌主任分享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感受
全员育人:让教育回归心灵的本真
彭丽娥副校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讲座是学校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守护他们的心灵健康。
彭丽娥副校长就本次讲座发表总结讲话
此次讲座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科学化的干预工具,更深化了“全员参与心理健康建设”的理念。当教师们带着更专业的视角走近学生,那些曾被贴上“问题少年”标签的孩子,或许就能在理解与支持中重拾成长的光亮。“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塑造完美的答题机器,而是培养拥有健康人格的生命个体。”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唯有家校携手营造包容成长的环境,才能让每个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将持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正在为素质教育写下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