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整活”这个词——它在方言土壤里生根,借着网络传播的东风走红,带着“搞事情、出花样”的轻松与调侃,却藏着让生活焕发活力的密码。
这个假期,不少老师走出校园,远到新疆看戈壁星辰,近在广西赏山水画卷。我们在大自然里汲取滋养,在地方文化中触摸缤纷,也在“人山人海”里感受各地文旅的热闹:从河南“文物活起来”的巧思,到江西“江小灵”IP的萌趣,再到云南 “四季花海”的浪漫,地方宣传正打破“严肃刻板”的标签,主官亲自出镜说方言、秀民俗,用“人格化传播”替代“机构化发声”。这种“反差萌”让城市形象跳出“千城一面”的窠臼,成功把流量变成了“留量”。
这给我们教育人什么启发?当文旅用沉浸式剧情、人格化IP和趣味互动争夺大众注意力的时候,我们教育的“核心用户”——学生,就坐在教室里。他们早已习惯短视频的节奏、游戏的即时反馈、跨媒体的叙事体验。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试卷讲到底”的传统模式里,又怎能责怪他们“注意力稀缺”、学习动力不足?
当今时代,知识本身不再稀缺,但生动鲜活的认知体验、情感共鸣的课堂时刻、激发内驱的成长体验,恰恰是任何算法都无法替代的。教育的真正挑战在于:我们如何让知识“活”起来,让学习变成一场学生真心期待的探索之旅。
课堂“整活”:用学生的方式,叩响知识之门
当课堂放下身段,融入学生熟悉的语境和生活场景,知识便不再是冰冷抽象的符号。一个巧妙的设计、一个有趣的互动,就能瞬间点燃课堂氛围,让学生们在轻松笑意中卸下心防,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寻。
江西景德镇第十三中学的夏振东老师就是最好的例证。他的物理课被学生称为“魔法课堂”,一条用饮水机桶和燃气瓶改造“等离子炮”讲解内燃机原理的视频,收获了352万网友点赞。网友纷纷感叹:“这课我能记一辈子!”“把知识‘玩'得活灵活现,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从坚信“严师出高徒”到打造充满惊喜的课堂,夏老师的转变发人深省。他每周精心设计一个“魔法时刻”,用实验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可感知的现象:“火烧气球”诠释比热容原理,“等离子炮”演绎能量转化过程。这些设计不是噱头,而是精准的教学工具——新课用小实验解析概念,复习课用大实验串联知识体系。就这样,他把物理课变成了一连串的“哇塞”时刻。
夏振东老师的课堂,让我们想起了培才老师们的精彩瞬间:李通宇老师的《光的直线传播》,让学生在光影交错中探索科学奥秘;吴文君老师的《探索火箭升空的秘密》,点燃了学生对航天的向往;董超元老师的《共赴蓝天梦》,让孩子们在对天空的畅想中汲取力量;王楚茵老师的《青春舞曲》,用灵动的旋律唤醒青春活力……这些课堂,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迪与兴趣的培养。
培才老师在“市青赛”和“精品课”遴选等赛事中屡拔头筹,这绝非偶然。背后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每一份成绩都是对专业能力与教学热情的最佳佐证。但我们深知,优秀的比赛课不应只是昙花一现的精彩,更应转化为日常教学的常态。我们渴望将这些精心打磨的模式落实到每一堂课,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课堂的“有趣、有料、有思考”。因为只有当精彩融入日常,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力。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叩开知识之门,并非要求每节课都花样百出,而是希望大家尽己所能,将教学环节打磨得更精细、更扎实。更何况,我们有优秀的学科组团队——这是宝贵的财富。可以发挥团队力量,集思广益,让好的教学设计不断完善、传承,供各年级轮转使用,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生,让培才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与魅力。
学科“整活”:用专业创新引领深度探索
学科的魅力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整活”这把钥匙去激活。当老师立足学科本质,用贴合学科特性的方式创新教学,学生便会被学科本身的力量所吸引,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知识星辰。
理科的神奇藏在实验的火花里:烧杯里的酸碱反应能晕染出“彩虹的诞生”,电路连接可变成“点亮星空的游戏”。学生亲手用“水果电池”点亮小灯泡时,眼里闪烁着比灯泡更璀璨的光芒,那是对能量转化的惊叹。在崔丽丽老师家属的陪同下,我走进东莞松山湖数学体验馆。我仿佛闯入了一座用数字建造的帆船乐园。墙上的拓扑结构拼图能随意扭曲成百种形态,桌上的汉诺塔在移动间藏着递归的奥秘,最让人着迷的是那组光影几何装置——调整角度,墙面便浮现出从三角形到十二面体的渐变投影,连阴影都在诉说欧拉公式的规律。孩子们趴在“概率水滴”装置前数着落珠轨迹,连带队老师都对着分形艺术模型喃喃计算,指尖划过的每一道曲线、拼接的每一块模块,都让抽象的公式化作可触可感的惊喜。
而文科的魅力,如文明长河中的精神支流,以文字和思想为载体,连接历史与人性。语言文学让抽象情感化为具象,唤醒跨越时空的共鸣;历史沉淀智慧,帮助人们找到精神坐标。它赋予“柔软视角”,培养共情力与创造力。不提供标准答案,却培育理解复杂世界的能力,播下文明的种子。
当语文老师用游戏、问答、表演等鲜活形式打开文学世界时,学生便能满怀热忱地投身其中。语文科组精心策划的“西游节”,彻底打破了《西游记》在学生心中“只识情节”的刻板印象。活动现场,孩子们对每一个妖怪的法器如数家珍:金角大王的紫金葫芦能装人,黄眉老怪的人种袋专收法宝;更令人惊叹的是,孩子们能精准解读降妖情节的深层隐喻——降服白骨精象征着战胜虚妄执念,智取红孩儿暗喻着驯服内心的焦躁之火……
古诗词的课堂同样能掀起滚烫的热潮。有一段时间,我曾关注戴建业老师的《魔性诗词课》,戴建业这位把诗词讲活了的学者,真正将“整活”玩出了沁人心脾的文化味。讲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时,他会像个孩子般张开双臂,身体随着诗句的节奏上下起伏、左右盘旋,活脱脱就是那奔涌而下的庐山瀑布;拖长了调子的吟诵里,满是盛唐的恢弘与豪迈,仿佛能看到诗仙站在崖边,衣袂飘飘。可说到杜甫 “朱门酒肉臭”,他又会猛地收住所有夸张的动作,眉头拧成一个结,语调沉郁得像压着千斤重的石头,一字一句都在诉说着乱世里百姓的疾苦与无奈,听得人心里发酸。学生们跟着他的节奏,一会儿被逗得前仰后合,一会儿又陷入深深的沉思。那些曾经需要死记硬背的唐诗宋词,在戴老师的课堂上全都活了过来,变成了能触摸到的喜怒哀乐。
历史课同样能迸发活泼的生命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编自导历史剧,把秦皇汉武演绎得妙趣横生:从剧本里的诙谐台词到手工制作的青铜剑道具,从排练时的激烈讨论到演出时的传神再现,全程自主创作的巧思总让老师惊叹“怎么就这么恰到好处”。
不少历史老师都关注过 “混子哥”陈磊的作品,他把枯燥的朝代更迭画成连载故事,“丞相、宰相、相国”的区别被画成办公室分工图,楚汉争霸成了“职场逆袭剧”。这种“整活”从不是无厘头的胡闹,而是用“懂读者”的语言打破隔阂,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也不是必须死记的意义条目。
当教学撞上新媒体思维,知识便跳出了课本的方格子。B站里藏着无数“宝藏老师”,里面有大量教育博主做的免费课程!适合老师们参考。例如,梓墨说语文、一数、英语兔、物理于总CEO、历史老师定哥、化学灭霸、林旭生物讲堂、教政治的木子、地理北纬老师等。这些博主把知识包装成有趣的礼物,学习便成了拆盲盒般的期待。他们把课堂搬进视频,用天马行空的创意重构知识传递的路径。
这些在新媒体上活跃的授课者,看似在追逐流量,实则在进行一场场教学革新:他们用“市场思维”洞察学生喜好,把抽象的公式、复杂的原理,转化成生活里的烟火气——讲概率时关联彩票中奖的猫腻,说几何时拆解家具的构造奥秘,让知识像蒲公英种子,乘着新媒体的风,落进每个好奇的心田里。
这些探索证明,当教学放下“端着”的姿态,主动拥抱年轻人的语境,知识的增长便会变得悄然又自然。就像种子在春雨里破土,不需要刻意催促,只需要恰到好处的温度与土壤。
作业“整活”:让学习融入生活与实践
当“整活”的思路延伸到作业设计,笔尖划过的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变成了撬动思维的杠杆。好的作业应当跳出“所见即所得”的浅层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挖掘知识的深层密码。
生物学科组的周末作业就藏着这样的巧思:让学生走进菜市场,在挑拣鸡鸭鱼虾的烟火气里,上一堂“会呼吸的生物课”。买一条鲜鱼,既能观察鱼鳃的呼吸结构,又能拆解鱼鳍的运动原理;择一把青菜,可探究叶脉的输导组织,还能分析叶绿体的光合作用。更妙的是,解剖完毕的食材不会被浪费——学生要将其烹制成家常菜,并录制讲解视频:“大家看这鸡的肌胃,内壁有坚韧的角质膜,就像自带的‘磨碎机',这就是它能消化粗粮的秘密……”从菜场到厨房,从解剖刀到锅铲,知识在烟火气里变得可触可感。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更是把探究欲拉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春天种豆子更容易发芽,是不是温度很重要?”“泡在水里的豆子会烂,可能需要空气?”接着亲自设计实验验证:用三个矿泉水瓶分别模拟潮湿常温、干燥常温、潮湿低温的环境,仔细观察记录差异。一周后,看着有的种子顶破种皮冒出白芽,有的却始终沉睡,学生们在记录本上认真写下:“第5天,25℃湿润组的绿豆根长到3厘米,而0℃组毫无动静——温度果然是种子萌发的关键密码!”这样的作业,早已超越了“完成任务”的范畴,变成了一场自主发起的科学探索。
物理学科的家庭实验也可以充满生活气息。“怎样解冻冰箱里的肉类更快?”学生们不会只满足于“用微波炉”的标准答案,而是动手测试:将肉分成三份,一份泡冷水,一份用铝箔包裹,一份直接室温放置,每隔10分钟记录温度变化。当发现铝箔包裹的肉解冻速度比冷水快20%时,自然会追问“金属导热性”的原理;“鸡蛋碰石头”的实验设计更具挑战性,有人在鸡蛋外包上泡沫塑料,有人调整碰撞角度,在“鸡蛋碎了”和“鸡蛋没碎”的对比中,慢慢读懂动量定理的奥秘。这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物理题,让公式不再是纸上的符号,而成了能亲手验证的生活规律。
管理“整活”:让教育在每一个环节都“活”起来
“整活”的思维同样在班主任管理和学校各部门工作中绽放光彩。许多班主任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班级活动和制度创新,让班级管理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而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温暖土壤。
上学期我参加初三年级的教学研讨会时惊喜地发现,我们有不少班主任很会“整活”。龙海燕老师精心设计的《班级修身指南》,不是生硬的班规条款,而是融入学生视角的行为引导,让规则长出了温度的翅膀;她还创意推出中考百日“币姜百过”特色奖励,将坚持与拼搏化为一场有趣的仪式,让备考之路不再枯燥沉重。
王颖老师则注重心灵关怀,在班级中开展击鼓传花、无声传画、谁是卧底等小游戏,为学生忙碌的学习生活注入轻松与欢笑;她组织的“未来明信片”活动,让学生写给中考后的自己,埋下希望的种子;设立的“班级正能量墙”,则成为感恩与温暖的交流站,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珍惜。
我们培才有很多龙海燕们、王颖们这些有热情、“能整”“会整”的班主任,
有的班主任设计“班级盲盒”,每天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分享成长故事;有的推行“班币制度”,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志愿服务等赚取“班币”,兑换与校长共进午餐、担任一日班主任等特色体验。这些创新管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让班级成为真正的情感共同体。
学校工作的创新同样体现在各个细节之中:我们的新生录取通知书在形式与内容上大胆创新,融入了校园文化元素,让它不再只是一纸文书,而成为了学生与学校的第一次深情对话;这个暑假,我们更新了校门口的刷脸系统,大幅提升了识别灵敏度,师生进出更加便捷流畅;校园电话系统也从原来的语音通话升级为视频通话,让沟通更加直观温暖。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背后是对师生体验的细致关怀。
新的学年我们还可以大胆地“整活、整活”,如德育处和团委可以思考怎样让传统的升旗仪式变成多元化的“主题秀场”,让学生围绕时事、文化、科技等充分地展现才华;教学教务处可以思考怎样打造课程特色;饭堂管理可以定期邀请学生参与菜式设计、体验餐饮服务,甚至结合生物课、劳动课开展“发酵美食”实践项目——做酸奶、酿米酒,让知识在烟火气中飘香。我想,这些举措能让管理更有温度,让教育更贴近学生成长的真实需求。
结语:教育,是一场唤醒灵魂的浪漫远征
曾经,有家长告诉我:“孩子说您是学校的‘爱豆’。”这句话让我感动,也更让我坚信:真正的好教育,自带吸引力。它不靠灌输,而靠感染;不靠强制,而靠唤醒。当我们用创新的课堂、用心的管理、智慧的作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原来可以这么有趣”“成长,原来可以这么生动”,那么,教育就不再是任务,而会成为礼物。
所以我们努力,不是要把教育变成秀场,而是希望:当学生许多年后回首,想起的不仅是一个公式、一篇文章,更是一段被点亮的时间,一个被点燃的梦想。
最好的教育,是看不见的教育——它发生在心灵共振的时刻,沉淀为成长的底气,最后长成属于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永远相信创新的力量、相信热爱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在这场远征中,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智慧的点燃人、未来的守护者。
让我们一起,用匠心“整活”,以热爱奔赴——让课堂焕发热力,让教育温暖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