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促进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现组织本年度教学研究类校本课题研究的工作,希望老师们按照要求积极申报。
一、校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1.周期短:力争课题能在一年内结束。
2.易操作:课题研究所需的技术手段是已经具备或容易解决的,研究范围以个人岗位工作为中心,研究人员原则上不能超过3人。
3.有实效:课题研究的成果要具有促进我校课堂教学及课改开展、完善学校管理等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选定课题→填写课题申报表→取得立项许可(立项证书)→科组内组织开题报告(提交开题报告)→按规划进行课题研究→根据学校要求确认结题时间→准备结题资料→结题验收(提交结题报告、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实例(录像)等交给教学处)→取得结题证书。
各程序及要求如下:
1.选题:角度小 、立意新、效果佳
2.申报立项(表):规范 、科学、准确
3.实施研究:扎实、到位、有过程
收集过程资料:课题相关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卷、测试卷、统计分析、现状分析资料、实验阶段活动开展记录、资料、总结阶段的归纳小结资料“资料完整”(有活动照片、记录等),分析整理资料要客观、细心、有见解。
4.撰写结题报告和论文
结题报告内容包括:
(1)课题背景
(2)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3)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4)研究结果与成效
(5)存在问题及改进
(6)参考文献
三、课题资料提交时间与方式
有意申报校本课题的老师提交课题申报书PDF版和开题报告PDF版(命名:学段+姓名申报书 /开题报告)于11月15日前提交到邮箱zhanfuyan@qq.com。
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
2025年11月3日
教学研究类校本课题选题类别
一、 教学设计优化与资源开发
(本类别关注课前准备环节,强调对课程、教材、资源的深度理解与创造性设计。)
1.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精准化设计与叙写研究
2.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任务与活动设计研究
3. 创设真实/虚拟情境以促进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
4. 利用本土资源开发校本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
5. 基于大概念的学科内/跨学科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
6. 初高中/小初衔接阶段学生认知特点与课程内容衔接策略研究
7. 不同版本教材核心素养落实路径的比较与借鉴研究
8. 校本特色课程的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二、 课堂教学策略与行为改进
(本类别聚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效能。)
1. 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链”设计与实践研究
2.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课堂板书(或数字笔记)优化策略研究
3. 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捕捉与转化利用策略研究
4. 基于学习科学的课堂小结与复习环节优化策略研究
5. 课堂教学中低效/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与积极干预策略研究
6.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文化与实践模式研究
7. 核心素养导向下,[某学科] 典型课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8.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与教学诊断改进研究
三、 学生学习引导与能力培养
(本类别从学生视角出发,研究如何激发学习内驱力,培养关键能力和学习品质。)
1. 利用游戏化/竞争机制提升课堂参与度的策略研究
2.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目标与规划路径的实践研究
3. 设计驱动性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策略研究
4.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辨式(批判性)思维的路径研究
5. 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有效倾听与高质量表达的策略研究
6. “支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7. 元认知策略在(某学科)学习中的应用与指导研究
8.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分层指导与个性化学习支持研究
四、 教学评价改革与素养测评
(本类别关注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教与学,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精准诊断。)
1. 课堂教学中嵌入式评价(如: 观察、提问、展示 )的工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2.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评价量规开发与应用
3. 核心素养立意的学科单元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研究
4. 中考命题趋势对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的启示研究
5. 学生成长档案袋(或电子档案)在过程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6. 小组合作学习的多维(个人、小组、过程、结果)评价体系构建
7. “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的课堂练习与当堂检测设计研究
8. 新课标背景下,各学科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与使用策略研究
五、 作业设计优化与减负提质
(本类别响应“双减”政策,致力于提高作业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选择性。)
1. 新课标引领下的学科单元作业整体设计研究
2. “基础+拓展+探究”的分层作业体系构建与实践
3. 实践类、跨学科、长周期等创新作业形式的设计与评价研究
4. 作业面批中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的话语策略与实效研究
5. 学科组/年级组统筹协调作业总量与难度的机制研究
6.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作业推送与反馈策略研究
7. 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提升作业整理与复习效率的策略研究
8. 学生错题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分析与应用研究
六、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融合实践
(本类别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1. 围绕某一主题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PBL)课程开发
2. STEAM/STREAM教育理念在(某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模式探索
3. 阅读与写作能力 (跨课程)的培养策略研究
4. 学科史与科学思维方法在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5. 跨学科主题式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6. 跨学科学习中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研究
7. 利用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路径研究
8. 指向全球胜任力的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课程设计研究
七、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本类别探索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教学变革,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
1. 人工智能(AI)辅助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与资源推荐研究
2. 智慧课堂环境下初中生课堂参与度与学习成效的关联性研究
3. 利用交互式课件(如希沃白板)构建高效互动课堂的实践研究
4. 微课、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环节深度融合的模式研究
5. 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诊断与预警的实践研究
6.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研究
7.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学生创作与表达(如数字故事、编程、视频)的策略研究
8. 人工智能+在初中个性化作业批改与反馈中的应用实效研究
说明:
1.本课题类别为我校校本课题申报立项,希望产生一批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校本课题。
2.课题类别不等同于课题名称,应用和落实的过程应是进一步分解和细化的过程。
3.课题类别仅为教师在制定研究课题时提供基本思路,希望各位教师创造性地选择更适合自身实际、更具有实效性的课题。
4.选题应从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求新、求异的现象,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具备较完善的研究条件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