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是另一种成长的姿态
作者: 摄影: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16-01-07 点击量:15151
安静是另一种成长的姿态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19周
演讲者:吴谷玉
尊敬的校领导、同事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安静是另一种成长的姿态》。时光飞逝,2016年欣欣然张开了眼,打量着这个未知的世界。人们或歌或舞、或唱或笑,以自己欢庆的形式迎接这个新年的到来,这一天成了有独特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也成了我们成长路上的某个节点。我们总是喜欢以某个日期或形式来回顾、见证自己的成长,常常会念叨当年的某日我做了什么,我还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全情投入这个纷繁复杂、永变不停的外部世界,似乎只有他能告诉我们,这一路走来的不易,殊不知,心性的成长还有另一种姿态——安静!
我说的安静并不只是耳根的清静,也不是静止、封闭得如井中的死水。现当代文学家、哲学家周国平曾这样诠释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如此说来,安静就是精神的富足和安静。这样的安静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认识。
《大学》中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也常说心静自然凉、以静制动。的确,安静能让我们挖掘出巨大的潜能。
首先,安静能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自己。人的成长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但我们处在一种日趋喧嚣和躁动的社会里,热闹的生活、张扬的感情、追逐名利的价值观常常让我们只看到他人的光鲜,羡慕他人的光环,向往他人般热闹精彩的生活。我们活在他人的世界里,渐渐迷失自己、失去生活的方向。这让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是啊,多么炫目的外表,如若没有安静丰富的内心,终究是一具华丽的躯壳。如若仍有素心一颗,纵使万般磨难、百种起伏,你仍会知道自己是谁,就会知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很欣赏宋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太史公的自处态度。他自幼多病、家境贫寒,但聪明好学。寒窗十年中,多有纨绔子弟,锦衣玉食,戏弄于他,但他“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他认清自己要做的事情,并心无旁骛,他内在的平静和充实足以让他熠熠生辉、功勋卓著。
其次,安静还能修炼更优秀的自己。我们成长的过程,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水,饱胀的生命力向外奔突,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我们尽情去体验、用心去锻造,但从量变到质变,能让你沉淀和提升的却是安静的心。去年热播剧《琅琊榜》让我们惊讶梅长苏的扮演者胡歌,不再是当年那个鲜衣怒马的翩翩少年,十年的浴火重生、静心修炼,带着淡淡哀伤的梅长苏得到世人认可:原来胡哥是个好戏之人,而不是只有颜值的小生。娱乐圈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确迷失了个别人,但通过静心沉淀和修炼自己的亦大有人在,如八年乡村支教、散发人性光辉的江一燕,传播正能量的“行走的力量”中的陈坤……其实,水流最静的地方就是它最深的地方。无怪当年睿智神算的诸葛先生在《诫子书》中也多次提到“静”字:“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何尝不是对我们的谆谆告诫呢?
同学们,你们处在最鲜活的年龄和时代里,成长路上,需要你们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去不断丰富自己的历练,增长自己也同等重要的见识、才干,但面对未知的旅途,滤走种种浮躁和狂热,成为自己身体和心情的主人,守住内心的清明与宁静,也同等重要!别忘了—安静是另一种成长的姿态!
演讲者简介:吴谷玉老师,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从教十余年,用心钻研教学教法,力求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她多次参加各类教学比武,均有斩获,参加我校第四届教师技能比赛荣获二等奖。他不仅注重语文课堂教学,还注重文化对人的品质、心性的影响,时刻践行“教书育人”的目标。她热情、善良、真诚、果敢,是同事眼中的好伙伴,学生心中的引路人。
吴谷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