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梁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化学使生活更美好。“化学”从字面上理解,“化”有反应、变化之意,化学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化学历史渊源,古代燧人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启华夏文明,这是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令人着迷的火焰促使人们对世界孜孜不倦地探索,这是人类发展的动力。炼丹术和炼金术推动古代化学发展,直到19世纪初磷元素的发现,确立化学作为一门工具。人们才发现,燃烧---这个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已经伴随人类几千年的历史。
社会发展迅速,城市扩建,耕地变少,对粮食的需求却越来越大。与过去“汗滴禾下土”的场面不同,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希望通过科学的手段达到粮食增产的目的。化学家从“雷雨发庄稼”的谚语中找到了灵感,氢气和氮气合成氨肥的反应集合了人类150年的智慧,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反应。氨肥能够改良土壤环境,合成农药能有效预防病、虫、草害。据统计,化肥和农药使粮食增产50%以上,世界几十亿人免除挨饿。被人们诟病的化肥和农药用事实和数据捍卫其不可或缺的地位。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古人对酒爱不释手,与酒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酿酒工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石器时代,酿酒需经历搅拌、封缸、贮存、发酵等步骤,谷物在酵母的催化作用下最终转化成乙醇,通过蒸馏获得美味佳酿。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实现了食材的利用和转化。人们进食感知味觉,产生饱腹感,饮酒产生兴奋感,实际上都是各种物质在人体内进行化学转化的过程。
借助化学获得优异的饮食体验,此外,人类追求美丽的脚步也从未停留。对美的追求首先体现在服饰上。为了摆脱棉、麻、羊毛、蚕丝等有限天然材料的束缚,化学纤维材料应运而生。尼龙---第一种合成纤维,弹性十足,比棉花耐磨10倍,染色牢固程度更高。天然纤维种植周期长,而化学纤维的生产效率极高。一个年产万吨的合成纤维厂的合成能力相当于30万亩棉花或者250万头绵羊。
人们除了追求个性化的服饰装扮,还注重容颜的保养和美化。女性浓妆淡抹,从古至今从未改变。从古代的胭脂,到今天的口红、粉底、牙膏、洗发水、洗面奶,都离不开化学。含氟牙膏能有效防止龋齿。甘油具有保湿功效,被用于化妆品。
如今,高分子等新型材料呈“百花齐放”状态,形状各异,颜色鲜艳,可塑性更强的塑料制品替代传统木头和金属;硫化橡胶为汽车装上摩擦力较强的车轮,人们穿的鞋子因橡胶鞋底的柔软变得舒适;化学电池能把能量储存,使电子设备具有移动的可能。
化学不只带给人们“花花世界”,更可救社稷于危难之中。“病毒无情人有情”,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无数医务人员携带着口罩、消毒剂和药物赶赴“战场”。能阻隔病毒和呼吸系统的口罩,首次成为新宠儿,其核心部件是喷熔的无纺聚丙烯,其来自石油化工产品。次氯酸钠消毒剂是杀灭病毒的武器,于1984年被发现,称为“84”消毒剂。为了对抗疾病,科学家已经合成了几万种化学药物,这些药物帮助人类减轻病痛,延长寿命。
化学在促进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起到的作用或许已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通过奇妙的化学变化,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变得丰富多彩。我国的科学家们仍在积极探索更广阔的化学世界。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学工业仍处于发展水平。100多年前,八国联军用中国发明的黑火药轰炸国门的历史依旧历历在目,现如今,欧美国家利用我国无法造出7纳米的硅芯对我国华为公司“掐脖子”,“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包括化学在内的任何学科不应该被边缘化,学科之间无主次,知识更无贵贱之分,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化学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宏观事物,集实用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于一身,它的美需要你们来发现。
演讲者简介:
梁斌老师,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德育处副主任,湛江市骨干班主任,现任教高二1班和4班的化学课,他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开展教学,曾获“湛江市高考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获寸金教育集团总经理奖励基金,多篇论文在省市期刊发表。
技术支持: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信息装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