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孩子越来越难管的4件事,你还在做吗?
作者:钱志亮
进入网站首页 2022-03-30

3.30qianzk1.jpg

不久前和一位朋友交流时,他说:

“要是养孩子像养猫一样多好啊,你只需要好好爱他就行,不用担心会把他宠坏。更不用费尽心力管他,教他各种规则、行为习惯,这一部分,是最让人头疼的。”

 

父母管孩子,是出于爱和责任,为了让孩子学习知识,规范言行,明确是非,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未来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但许多家长在管孩子这件事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他们普遍反映孩子特别难管,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有效应对孩子表现出的各种难题。

 

最典型的有:

喊他做事跟没听到一样,纹丝不动,再喊两句就开始生气;

不听父母的话,说一句顶十句,我行我素;

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自控能力很差,坏习惯一堆,软硬兼施也不改……

 

难管的孩子不是生来如此,跟家长平时的教养方式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下面这4件事,会让孩子越来越难管——


01

孩子小时候,溺爱纵容

孩子0-6岁阶段,好奇心和探索欲最旺盛,他们还没有“界限”这个概念,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试探,根据大人的反应来判断哪些事情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这段时期,如果家长重视规则教育,早早地帮助孩子明确行为的界限,言行有规矩,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的思维、性格会得到正向发展,以后家长管起来会更容易。

 3.30qian01.jpg

然而在有些家庭中,家长从小对孩子宠爱无度,百依百顺,做错事了也不管,认为孩子大了再管也不迟。

 

殊不知,从小被家里人惯着,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孩子,全能自恋心理会越来越膨胀,以为整个世界都围着自己转,性格上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霸道、蛮横。

 

随着他的成长,性格上的特点也会逐渐放大,问题行为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再管起来就更难了。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指出,2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了规则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也就是说,从孩子2岁左右开始,家长就应当规范孩子的言行,比如打人、说脏话、长辈说话爱插话、公众场合疯跑吵闹……

 

0-6岁阶段,也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孩子可塑性最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家长应该把握好这段时期,尽早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在重要的事情上立下规矩,和孩子坚定执行,比如,餐桌上的规矩:吃饭时坐在餐桌旁,不许乱走动、看电视;早睡早起,养成规律作息;爱干净、讲卫生、用完东西放回原处……

 

从小把规则意识植入孩子心中、并引导他坚持好习惯,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家长将来也会省心很多。


02

亲子关系出了问题

很多家长管孩子,重点都放在了“管”这个动作上,忽视了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孩子不听话就发脾气、大吼大叫,跟孩子说话态度强硬、冷嘲热讽,慢慢的,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管孩子,孩子只会更加不配合。

 

还有些家长平时工作忙,很少陪伴孩子,亲子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好不容易有空了,就询问孩子的学习,教训孩子,讲大道理。

 

当家长没有付出情感,亲子之间缺乏依恋,教育也会以失败告终。

3.30qian02.jpg

《变形记》中,有一个16岁男孩吴新颖,跟妈妈的关系非常紧张。

 

妈妈对他可以说是百依百顺,甚至有些讨好,但他完全不领情,还常常表现出对妈妈的厌烦。

 

妈妈给他买最爱的糖葫芦,他不耐烦地推开;全家一起合影,妈妈把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他愤怒拒绝。

 

节目播到后来才知道,吴新颖的童年时期,父母并没有花太多心思陪伴和关爱他。

 

男孩表现出的逃离、叛逆、不服管的背后,隐藏的是亲子依恋关系的缺位。

 

父母与孩子,是先有关系,后有教育,缺乏温度的管教,只会把孩子推向对立面。

 

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孩子才会从内心里爱父母、认同父母,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育。


亲子关系和谐,孩子从中感受到父母的爱,内心充满安全感,能够自信、勇敢地探索世界、发展自我。

 

当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家长可以反思一下亲子关系的质量,先把重心放在修复和维系亲子关系上来。

 

保证和孩子的相处时间,注意亲子互动、沟通的质量,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多给予孩子爱和关心。

 

家长维系好亲子之间的心理纽带,才能拥有引导孩子的力量。


03

家庭里的教养方式不统一

一个家庭里,教育孩子应当只有一种声音,如果家庭成员间,用不同的态度、方式去管孩子,就会导致孩子越来越难管。

 

《妻子的浪漫旅行》里,演员郭晓东说,妻子程莉莎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很严苛。

 

他说,儿子吃块巧克力,都得先征求妈妈的同意,看到儿子央求的眼神,他特别心疼。

 

所以趁妻子不注意,他会偷偷地拿给儿子吃,并告诉儿子要保密。在许多事情上也是这样。

 

许多家长都曾为这个问题苦恼过,通常是自己对孩子坚决执行的规则,另一半或家里的老人却总是纵容孩子,甚至当着孩子面和自己争执起来。

 

家庭成员间对待孩子立场不一致,会破坏孩子的规则感,家里立下的规矩失去效用,也影响父母的权威。


拿吃巧克力这件事来说,妈妈不允许孩子多吃,爸爸却给他吃,孩子就会感到疑惑,不知道巧克力到底能不能多吃,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妈妈很凶,爸爸对我好。

 

于是,孩子在各种事情上都开始学会试探父母的底线,哭闹撒娇,并懂得挑容易妥协的一方“下手”。

 

比如妈妈不让看动画片,就去找爸爸;做错了事,理应受到惩罚,结果孩子就去找平时会袒护他的人,避免了惩罚。

 

这样显然不利于孩子认识错误、建立正确的认知、养成良好的习惯。

 3.30qian03.jpg

只有家里人统一战线,在原则性问题上立场坚定,孩子就会渐渐明白该遵守的规矩必须要遵守,做错事了就要承担后果,胡搅蛮缠、不听话等试探性行为会减少很多。


因此,大人们要避免当着孩子面争论,有分歧要私下沟通、探讨,针对孩子各类问题的教养方式达成一致。

 

还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办法,谁负责生活上的问题,谁负责学习上的问题,在不是自己负责的领域,不互相干涉。

 

04

教育方式一成不变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感增强,渴望独立、自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是用以前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各种小事都要管,和孩子沟通也简单粗暴,那么势必会造成亲子之间的矛盾,孩子就会用叛逆、不听话的方式反抗父母。

 

这一点,处在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体会很深。

 

朋友家儿子上初二那年,母子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冰点。


朋友很不理解,以前那么乖巧听话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变得攻击性那么强?一句话没说对,他就大发脾气,平时在家跟父母也没话说。

 

有一次,老师在班级群统计暑假自愿补课的名单,朋友想让孩子报名,没想到孩子一下子火了,冲着她大吼说:

“你总是按照你的想法决定我的事情,从来不问我的想法!我真的受够了!”

 

朋友愣住了,孩子的突然爆发让他思考良久。

 

的确,孩子大了,自己不能还像以前一样,什么事都擅自做主,不问问孩子自己的想法。

 

可能孩子一直以来的冷漠、逆反,正是因为自己过于专制,让孩子感觉不被尊重。

 

想通以后,朋友试着找机会和儿子沟通,了解儿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不断调整教育方式,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在各种事情上都和孩子商量着来,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后来,母子之间的关系好了很多,孩子也变得更加开朗、积极向上。

 3.30qian04.jpg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说过这样一番话:

“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大学及以后重在欣赏,家长投入的精力越往后应该越少。”


我很认同。

孩子小的时候,管得多一点问题不大,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一定要懂得慢慢调整教育方式,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自主权和充分的自由空间。

只有家长逐渐退出,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试错,孩子才能承担起自我成长的责任,激发出内驱力。

管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当家长始终秉持着这个理念,教育孩子的同时多加反思,就能避免以上4个误区,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长。


转自中国教育报



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
点击量:3327

技术支持:湛江市寸金培才学校信息装备中心